马尼拉的硝烟散尽,吕宋岛上飘扬的大明龙旗,标志着帝国海疆拓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然而,林宸深知,攻城掠地易,长治久安难。如何将这场辉煌的军事胜利,转化为帝国实实在在的国力基石,并化解随之而来的内部政治压力,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 朝堂定策,吕宋归流
关于吕宋地位的朝议,不出意料地引发了激烈争论。保守派坚持“蛮荒之地,得不偿失”,主张劫掠一番后撤军,恢复朝贡体系即可。激进者则叫嚣应效仿西夷,建立直接殖民统治,大肆掠夺。
林宸再次展现出他高远的政治视野。他力排众议,向崇祯皇帝呈上了详尽的《吕宋善后及长远治理疏》。
“陛下,吕宋非蛮荒,乃宝岛也。其地沃野千里,盛产稻米、甘蔗、蕉麻;其位扼守南洋咽喉,控遏东西洋航道。弃之,则前功尽弃,海疆永无宁日;仅行羁縻,则易生反复,终非长久。”
他提出了系统的“改土归流”与“海陆并重”之策:
“臣议,设立‘吕宋承宣布政使司’,划府设县,委派流官,行我大明律法,推广农耕教化。同时,设‘吕宋都指挥使司’,驻守精锐,兴建水师基地,以为南洋定海神针。”
“移民实边,招募闽粤无地贫民、军中退役将士,给予田宅、种子、耕牛,屯垦戍边。善待归附土酋,授以虚职,其子弟需入官学,习汉文,明礼仪,渐行同化。”
“开放马尼拉、仁牙因为商港,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商往来,以其关税充作当地军政开支,力求以战养战,以商养地。”
这一套组合拳,将军事占领、行政管理、经济开发、文化融合有机结合,目标是将吕宋彻底消化,变成大明伸向海洋的坚实臂膀和财富源泉。崇祯皇帝仔细权衡后,深感此策老成谋国,远超简单的掠夺或放弃,当即准奏。
二、 林府深耕,科技跃迁
卸去大部分军政实职的林宸,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格物院和家族传承上。林府书房,成了他运筹帷幄的新中心。
林萧开始正式接触更高层次的政务。林宸将部分关于吕宋开发、漕海运力调配、乃至与西夷外交策略的文书交给他初步处理,并提出严格要求:“萧儿,为政之道,在于平衡。移民数量与粮食供应需平衡,土客矛盾需调和,海军扩张与国库承受力需匹配。你每拟一策,需思其后续三五步可能产生之影响。”
林萧慎重点头,伏案疾书,他的方案往往能兼顾多方利益,虽稍显稚嫩,但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