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在刑部大牢的“暴病而亡”,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因漕运案而稍稍振奋的人心上。尽管林宸与骆养性心知肚明这是灭口,但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也只能暂时按下。然而,风暴并未停息,只是转入了更深的暗处。
一、 朝堂争锋,指桑骂槐
例行朝会,气氛诡谲。
不等林宸这边发难,周延儒一党的御史便率先出击,目标直指林宸推行的各项新政。
“陛下!”御史吴仁(周党干将)手持芴板,慷慨陈词,“自去岁以来,北直隶等地推行所谓‘新政’,清丈田亩,引发诉讼不断;以工代赈,耗费国帑无数;如今更因漕运一案,牵连官吏甚众,致使漕运几近停滞,南粮北运受阻,京师粮价已有波动之势!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臣恳请陛下,即刻暂停所有新政,安抚人心,以固国本!”
这一招极其阴险,将漕运案引发的混乱,归咎于林宸的新政,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改革。
林宸立刻出列反驳,声音冷峻:“吴御史此言,可谓颠倒黑白!漕运之弊,积重数十年,乃贪官墨吏蛀空国帑所致!若非新政锐意清查,此等蠹虫至今仍在逍遥!至于漕运停滞,正是因揪出硕鼠,需时间整顿所致,岂能因噎废食?若因清除积弊过程中暂有阵痛便畏缩不前,则天下弊政永无革除之日!陛下,当此之际,正应坚持新政,深化整顿,而非半途而废,使天下忠良寒心,使贪腐之辈弹冠相庆!”
支持林宸的官员也纷纷出言支持。
双方在朝堂上唇枪舌剑,互相攻讦。周党避实就虚,不断强调“动荡”、“耗费”、“民怨”;林宸一派则紧扣“除弊”、“廉政”、“长远”。崇祯皇帝高坐龙椅,听着下面的争吵,眉头越皱越紧。他既希望改革见效,又害怕局面失控,李宏的死更让他对背后的水深感到忌惮。
“够了!”崇祯终于不耐烦地打断,“新政试点,容后再议!当务之急是稳定漕运,平抑粮价!林宸,漕运整顿,需加快进行,不可影响京师供应!退朝!”
又一次和稀泥式的结局。林宸知道,皇帝仍在摇摆,而周党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的“民怨”和“动荡”舆论,正在产生影响。
二、 江南来信,威胁利诱
下朝回府,林宸收到一封来自江南的密信,署名是“江南故友”,实则来自与周党关系密切的东南盐商和丝织业巨头。
信中先是客套寒暄,称赞林宸“锐意进取”,随即话锋一转:
“……然闻京畿新政,波及甚广,士绅不安,商贾疑虑。漕运乃南北血脉,骤然而动,恐气血不畅,反伤其身。东南赋税,半出盐丝,若新政之风南渐,恐伤及根本,于国无益。阁下乃聪明绝顶之人,当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理。若能稍缓峻烈,予士绅商贾喘息之机,则江南百万民众,必感念阁下恩德,岁末‘冰敬’‘炭敬’,定当加倍奉上,助阁下成就千秋功业……”
信的最后,甚至隐隐暗示,若林宸一意孤行,他们在朝中的“故旧”绝不会坐视,东南财赋也可能出现问题。
这封信软硬兼施,既有巨利诱惑,又有隐隐威胁。林宸看完,冷笑一声,将信纸凑到烛火上点燃。“想用银子收买我?用东南财赋威胁朝廷?真是打错了算盘!”但他也清楚,这封信代表了东南既得利益集团的集体态度,他们的反扑,绝不会仅限于朝堂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