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生活,如同两条原本并行的溪流,自然而然地汇入同一河道,水量更丰,流速却依旧平稳。乔琳与周正各自的事业轨迹,也在这新的生活背景下,继续向前延伸。
乔琳在新研究所的工作已然步入正轨。新的课题挑战不小,涉及到一个她此前涉猎不深的交叉领域,需要阅读大量陌生领域的文献,与不同背景的合作者沟通。这日,她正在办公室里研读一篇艰涩的数学物理论文,试图理解其中某个关键引理的证明思路。那些抽象的符号和严密的逻辑链条,如同密林中的藤蔓,缠绕着她的思绪。
她揉了揉眉心,没有强迫自己继续硬啃。而是放下论文,起身为自己泡了杯清茶。然后,她站在窗边,目光投向窗外研究所院内那几株在秋风中摇曳的梧桐,眼神放空,任由思维暂时脱离那些复杂的公式。
体内,青莲本源在她心神放松时,依旧保持着那种温和而持续的流转。它无法直接给她带来知识的顿悟,却如同最精密的背景调节器,悄然优化着她的精神状态。不过片刻,那种因长时间高度专注而产生的思维滞涩感便缓缓消散,大脑重新恢复了清明与弹性。她回到书桌前,再次拿起那篇论文,之前觉得纠缠难解的地方,似乎也松动了一些,有了新的切入角度。
她知道,这不是青莲本源赋予了智慧,而是它让她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接收”和“处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她自身的学习与思考能力。
傍晚下班,周正过来接她。他博士毕业在即,论文也进入了最后的修改阶段,脸上带着连日奋战的淡淡倦色,但眼神依旧清亮。
“今天顺利吗?”他接过乔琳手中并不沉重的公文包,很自然地问道。
“还在啃硬骨头。”乔琳如实相告,“有些数学工具需要重新学。”
“正常。跨领域都这样。”周正语气平和,“我那里有几本相关的参考书,晚上拿给你看看,或许有帮助。”
“好。”
两人没有回家做饭,而是在研究所附近一家干净的小店解决了晚餐。吃饭时,周正简单提了提自己论文修改的进展,乔琳也说了说自己课题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刻意的安慰,只有基于理解的交流和平等的探讨。有时,周正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能给她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