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边关风起(上)

观风使团一行,在精锐禁卫军的护送下,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天启城,踏上了通往西北边疆的漫长旅程。

队伍浩浩荡荡,旌旗招展,代表着帝国的威严与对前线的关切。

然而,这光鲜之下,却暗藏着难以言说的复杂与凶险。

使团内部,成分复杂,心思各异,名义上的团长是年轻郡王李弘,身份尊贵,但缺乏经验和主见,更多是象征意义。

实际的主导权,隐隐掌握在几位背景深厚的副使手中:一位是军方大佬的侄子,年轻气盛的校尉赵锋,代表着主战的“军功派”意志;一位是皇室旁支的青年才俊李慕言,心思缜密,擅长交际,背后有文官集团的影子;还有一位则是北辰大学推举出的精英弟子,名为陈烈,修为不俗,眼神中总带着对林砚的审视和隐隐的敌意。其余成员,也多是各大学府的翘楚,或为镀金,或为立功,或为历练,目的各不相同。

林砚身处其中,显得格外特殊,他既非皇室贵胄,也非军方新锐,更非纯粹的武道天才,而是以“文道奇才”的身份入选,这引来了不少或好奇、或轻视、或戒备的目光。

尤其是陈烈等人,时常在言语间夹枪带棒,暗讽文人无用,妄议边事,林砚对此心知肚明,却始终保持着超然的平静,大部分时间沉默寡言,只是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旅程漫长而艰苦。

队伍沿着帝国修建的宽阔官道疾行,起初还能见到繁华的城镇和富饶的田野,但随着不断西北而行,景色逐渐变得荒凉。

广袤的戈壁、连绵的黄土丘陵开始取代绿色的平原,空气变得干燥,风沙渐起,沿途的驿站和城镇也越来越稀疏,气氛也越发紧张,随处可见巡逻的士兵和加固的防御工事,战争的阴影已然笼罩。

林砚没有浪费旅途中的时间,他一边运转文气抵御风沙、调理身心,一边利用这段时间阅读带来的关于西北地理、苍狼部落风俗的典籍,并结合沿途所见所闻进行思考。他看到了帝国对边疆的强力控制,也看到了在严酷自然环境下挣扎求生的边民,更感受到了那种因连年战乱而积累的疲惫与压抑。

途中,发生了几件小事,让使团成员对林砚有了新的认识。

一次,队伍在穿越一片被称为“风吼戈壁”的险地时,遭遇了罕见的沙暴,狂风卷着黄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连骏马都惊惶不安。队伍一时间有些混乱,就在众人慌乱之际,林砚盘膝坐在机械驹上,口中低声吟诵,周身散发出一圈柔和而稳定的浩然正气光晕。这光晕虽不耀眼,却仿佛定海神针,将周围数丈内的风沙稍稍平息,躁动的坐骑也渐渐安静下来。他附近的几名使团成员和士兵,顿觉心神安定,得以稳住阵脚。虽然范围有限,无法影响整个队伍,但这神奇的一幕,让不少人对“文气”的实用性刮目相看。

另一次,在途经一个刚遭受过小股苍狼游骑骚扰的边境小镇时,使团停留休整,小镇一片狼藉,百姓惊魂未定,充满悲愤和恐惧。郡王李弘按照惯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抚慰演说,效果平平。林砚却默默走到受伤的百姓和疲惫的士兵中间,没有过多言语,只是以温和的文气悄然安抚他们受创的心神,并协助军中医官进行一些简单的救治。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悲悯和切实有效的安抚能力,让边民和士卒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看向他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感激和信任。这一幕,被心思细腻的李慕言看在眼里,若有所思。

陈烈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妇人之仁,收买人心,赵锋校尉则对林砚展现出的那种能稳定军心的能力产生了兴趣,主动找他聊了几句关于士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