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学术峰会,以林砚那场惊世骇俗的“问道斩道”之战落下帷幕。
这场胜利,其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学院比试,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象征着一种全新的力量体系——“文气”,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道复兴”理念,正式登上了帝国最高规格的舞台,并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强大姿态,向整个帝国宣告了它的存在。
峰会的余波,如同海啸般迅速席卷了整个天启城,并以更快的速度向帝国各地扩散。
首先,是林砚个人声望的急剧飙升。
“林砚”这个名字,一夜之间成为了帝都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热议的焦点。
从朝堂高官到市井小民,无人不在谈论这位来自江南的年轻奇才,他的出身、他在江城的崛起、他在金陵的论道、尤其是他在峰会上的惊艳表现,被添油加醋地传颂着,几乎被神化。
无数年轻学子将他视为偶像,许多困于瓶颈的文人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就连一些军中将领和武道强者,也开始认真思考他提出的“文武合一”、“道心修炼”等理念。
星辉学院驻天启会馆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拜访、请教、甚至单纯想一睹风采的人络绎不绝。
有各大世家的招揽使者,有各大媒体的采访请求,有学术机构的交流邀请,更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年轻学子。
太傅云逸派人加强了会馆的安保,并建议林砚深居简出,以免被过多俗务缠身。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盛名,林砚保持了惊人的冷静和低调,他婉拒了绝大部分的拜访和邀请,只接受了帝国官方文教机构《帝国文报》的一次简短专访,在专访中再次系统阐述了他的文道理念,强调文道旨在“启民智、塑灵魂、固国本”,而非取代武道,呼吁各界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学术创新。这篇专访一经刊出,引起了巨大反响,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讨论。
其次,是帝国高层态度的微妙变化。
峰会结束后不久,林砚便通过“紫云令”收到了太傅云逸的密讯。
云逸在讯息中对他大加赞赏,称他的表现远超预期,已在陛下和内阁中引起了高度重视。陛下甚至亲自过问了他的情况,并指示文华阁和教育部要“妥善引导,善加利用”。
这意味着,林砚和他的文道,已经进入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视野,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官方认可”。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为文道的推广扫清了许多政策障碍。
然而,云逸也严肃地提醒林砚,树大招风,荣耀的背后是更大的风险,帝国内部派系林立,并非铁板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