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晨曦初破,柔和的光线洒落在彭城州牧府的议事厅内。成大器一袭素色长袍,身姿挺拔,静静伫立在厅中,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墙上悬挂的青州、徐州两州舆图。地图上,山川河流蜿蜒纵横,郡县城镇星罗棋布,每一处标记都承载着他的责任与期望。
“如今二州初定,当以稳固为要。扩张易,守成难,若根基不稳,即便占再多土地,亦是空中楼阁。”成大器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空旷的议事厅内回荡。
贾诩手持折扇,轻轻一挥,儒雅的面容上透着睿智:“主公所言极是。青州经黄巾之乱,民生凋敝,元气大伤;又兼袁绍两次入侵,百姓苦不堪言,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稳定。徐州受曹操、袁术侵扰,百业荒废,经济崩溃,同样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让百姓安定下来,恢复生产。”
沮授微微颔首,神色凝重,补充道:“属下赞同文和先生之见。可先从人事安排入手,明确各司其职,方能政令畅通,各项事务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
成大器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心中已有成算:“正合我意。文和,你与陈群熟悉青州事务,便由你二人主理青州内政。务必深入了解百姓疾苦,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青州尽快恢复生机。”
贾诩拱手行礼,言辞恳切:“属下必不辱使命。定当殚精竭虑,不负主公重托。”
成大器又将目光转向沮授:“公与,你与李儒心思缜密,考虑周全,便负责徐州政务。徐州情况复杂,需多加小心,务必使徐州重现繁荣。”
沮授与一旁的李儒齐声应道:“遵命。我等定当竭尽全力,治理好徐州。”
“兴霸,”成大器转向帐下一员虎将,此人身材魁梧,眼神如炬,正是甘宁,“你水性极佳,经验丰富,在水战方面无人能及。便任水军都督,即刻前往两州水域,训练水军,巡查防务。绝不能让敌人从水路钻了空子,确保两州的水路安全万无一失。”
甘宁声如洪钟,抱拳领命:“末将定当严守水路,不让一兵一卒擅自闯入!若有敌军来犯,末将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最后,成大器目光落在徐荣身上:“徐荣,你久历沙场,深谙兵法,作战经验丰富。便由你担任统帅,统筹两州防御。根据两州地形,合理部署兵力,务必布下天罗地网,让宵小之辈不敢觊觎。”
徐荣抱拳,神情坚毅:“末将誓死保卫青、徐二州!定不让主公和百姓失望。”
人事既定,众人便各司其职,迅速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整顿工作之中。
贾诩与陈群抵达青州后,顾不上舟车劳顿,第一时间便深入各县乡考察。眼前的景象让他们触目惊心:青州因常年战乱,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土地荒芜,杂草丛生,一片破败萧条的景象。村落中,房屋大多残垣断壁,百姓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恐惧。
贾诩看着眼前的惨状,眉头紧锁,当即与陈群商议:“当务之急是招抚流民,让他们重返家园。可颁布政令,凡返乡流民,皆可分得土地,且三年内免征赋税。以此来吸引流民回乡,稳定民心。”
陈群沉思片刻,补充道:“光有土地还不够,还需为他们提供种子、农具。可从府库中调拨一批,分发给百姓,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
二人说干就干,很快便将政令颁布下去。同时,他们还下令修缮因战乱损毁的房屋、道路,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方便百姓生产生活。为了确保政令能够顺利实施,贾诩和陈群亲自到各个村落进行宣传,耐心地向百姓解释政策,鼓励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短短数月,青州的流民便陆续返乡,荒芜的土地上重现了耕种的身影。田野间,百姓们辛勤劳作,播下希望的种子;村落中,新建的房屋逐渐增多,生活气息日益浓厚。
一日,贾诩与陈群在巡查途中,见一老农正在田间劳作,便上前询问。老农见是官府之人,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大人,如今政策好啊,俺们这些流民才有了安身之所,真是多谢官府了!以前到处都是战乱,俺们一家人只能四处流浪,吃不上一顿饱饭。现在好了,有了土地,有了房子,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贾诩笑着说:“这是朝廷的恩德,也是临淄侯的心意。只要你们安心生产,日子定会越来越好。有什么困难,尽管跟官府说,我们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解决。”
陈群亦道:“若有什么困难,可随时向当地官府反映,我们定会尽力解决。大家一起努力,让青州重新繁荣起来。”
老农感激涕零:“多谢大人,多谢大人!俺一定好好种地,不辜负大人的期望。”
沮授与李儒在徐州的工作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徐州虽未像青州那般遭受大规模战乱,但历经曹操、袁术侵扰,亦是民生艰难,经济萧条。城中商业凋零,店铺大多关门歇业;城外农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