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战略转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木枝停在地图东侧,“走水路。从巨鹿附近的漳水南下,入黄河,再逆水而上,经洛阳故地进入司隶。水路虽慢,但隐蔽性强,且能携带大量粮草和人口。”

“水路好!”廖化眼前一亮,“咱们村有几个老渔民,对漳水和黄河还算熟悉。只是……要带走多少人?”

这个问题让成大器陷入沉思。栖凤村如今有近五千人口,青壮男子约千人,若全部带走,队伍过于庞大,极易暴露;但若只带核心部众,又舍不得那些跟随多年的村民。

“通知下去,”成大器最终下定决心,“愿意跟咱们走的,收拾好行囊;不愿走的,留下粮食和土地,袁绍就算来了,看在咱们多年纳赋的份上,也不会过于为难。但咱们的核心部众,必须全部带走——五百民团,加上能打仗的青壮,再带上工匠和医者,总共约一千五百人。”

他看向窗外,夜色已深,栖凤村的灯火星星点点,如同散落的星辰。离开这里,就像斩断一条生长多年的根,但为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步必须走。

接下来的半个月,栖凤村表面上依旧是一派农忙景象,田地里农夫挥汗如雨,陶窑前工匠烧制陶器,集市上商人吆喝叫卖。但在暗中,一场大规模的撤离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

成大器将民团分为三队:廖化统领“飞虎队”,负责训练青壮、打造兵器;老工匠陈翁掌管“工械队”,连夜赶制木筏、修缮车辆;账房先生孙文则负责“粮草队”,将库存的粮食磨成面粉,腌制肉类,打包成便于携带的干粮。

最棘手的是打造船只。漳水水流湍急,普通木筏难以承载大量人员和物资。成大器想起村西头那片被洪水冲倒的白杨林,立刻下令砍伐粗壮的树干,由陈翁带领工匠将树干掏空,制成简易的独木舟,再用铁链将数只独木舟连接起来,形成能承载数十人的“连舫”。为了掩人耳目,这些工作都在村后的密林里进行,白天依旧让村民在林中砍柴,夜晚则点起火把赶工。

与此同时,成大器派出去的探子也带回了消息:袁绍正在冀州北部与公孙瓒的军队发生摩擦,主力部队暂时无暇南顾,秩序混乱。这正是撤离的最佳时机。

撤离的前夜,成大器在村中心的打谷场召开了秘密会议。月光下,一千五百名即将跟随他离开的村民和部众整齐站立,脸上既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乡亲们,兄弟们!”成大器的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咱们在栖凤村扎根几年,这里是咱们的家。但如今袁绍势大,咱们若不离开,迟早会被他吞并。司隶虽乱,但也藏着天大的机会。跟着我走,前路或许艰险,但咱们能活得更像个汉子,能为自己挣一片天!”

他拔出腰间的佩刀,刀锋在月光下闪着冷光:“不愿走的,现在可以留下,我们会留下足够的粮食。愿意走的,就跟我成大器闯一番事业!”

“某愿誓死追随大哥!”廖化第一个举起大刀,高声喊道。

“跟当家的走!”“闯一番事业!”数百个声音汇聚在一起,在寂静的村落上空久久回荡。那些原本犹豫不决的村民,看到同伴们坚定的眼神,也纷纷握紧了手中的包裹。

凌晨时分,薄雾笼罩着栖凤村。一千五百名部众分成数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村庄。他们没有走官道,而是沿着漳水的支流小路行进,队伍中间是数十辆装满粮草和工具的牛车,两侧是手持长矛的民团士兵。成大器骑在一匹枣红马上,最后回望了一眼渐渐消失在雾中的栖凤村,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但很快被坚定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