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潜流暗涌与洛都新基

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神火罐”、“业火喷弩”的改进和标准化生产上,并开始尝试利用初步的钢铁冶炼技术打造更精良的兵甲。

技术的进步,虽未引发战场革命,却在悄然提升着朝廷军队的硬实力。

蔡琰在这两年中,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抚养幼子蔡靖和巩固内部权力上。

随着皇帝刘协被彻底架空、伏氏外戚被清除,她的统治愈发稳固。

她利用迁都和新政,不断提拔忠于自己的少壮派官员,平衡着朝中各方势力。

那个在襁褓中经历烽火与政变的孩子,如今已能蹒跚学步,咿呀学语,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政治象征,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思。

退守成都的曹操,度过了最初颠沛流离艰难时期。

他展现出枭雄惊人的韧性与适应力。

面对暗弱犹豫的刘璋和派系林立的益州士族,他并未急于夺权,协助刘璋整顿防务,镇压小股叛乱,逐渐赢得了大部分本土势力的认可甚至依赖,已彻底压制刘璋势力。

更重要的是,曹操将其核心谋士集团和精锐牢牢掌握在手,并利用益州相对安定的环境和丰富资源,秘密进行着两件大事:

其一,强军。

他吸取了司隶之战败于新式武器的教训,大力招募工匠,一方面试图仿制朝廷的“神火罐”,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山地作战的训练和装备改良,打造适合蜀道作战的精兵。

司马懿、贾诩等人则不断派细作北上,试图窃取朝廷的格物机密,尤其是那“惊雷”的奥秘。

其二,固本。

曹操采纳荀彧之策,在控制的区域内推行屯田的制度,积蓄粮草,同时利用汉中张鲁旧部的宗教影响力,安抚地方,收拢人心。

他像一头受伤的老狼,在巴蜀的崇山峻岭中,默默舔舐伤口,磨砺爪牙,等待着反击的时机。

他与刘璋之间那种相互依存又彼此猜忌的微妙关系,成为了益州最大的变数。

孙权在这两年间,充分利用了天下稳定的窗口期。

他一方面接收了朝廷“赏赐”的部分江淮榷场利益和一批“改进型神火罐”,水师实力和财力有所增强;

另一方面,周瑜、鲁肃等人加紧督练水军,并效仿朝廷,设立了类似的“匠作府”,招募能工巧匠,试图破解新式武器之谜,虽进展缓慢,却也积累了些许经验。

然而,孙权最大的动作在于向南方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