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的夏天,来得格外酷烈。
烈日炙烤着中原大地,禾苗焦黄,河水断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燥热。
然而,比炎热更令人绝望的,是随之而来的遮天蔽日——蝗虫,如同黑色的风暴,自兖州、豫州而起,席卷而过,所过之处,绿叶尽成枯枝,田野顿化赤地。
几乎是同时,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也开始在饥馑交加的人群中蔓延开来,尤其是兖豫曹操作战和荆州江夏交战区域,尸横遍野,十室九空,哭声震野。
天灾人祸,交织并至,整个中原乃至荆襄,都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与绝望之中。
彭城行宫内,气氛凝重。
虽然青徐之地因朝廷提前有所准备,且并非蝗灾最核心区域,灾情相对较轻,但边境线上涌来的流民,以及各地报来的灾情和疫情,依旧让蔡琰等人心头沉重。
“果然……还是来了。”
蔡琰看着各地急报,轻轻咳了一声,脸上并无太多意外,只有深深的忧虑。
她凭借超越这个时代的认知,早已预料到建安三年将是极其艰难的一年。
她之前力主屯田积谷,整顿武备,亦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应对这已知的灾难。
“奉孝,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
蔡琰将一份来自兖州的密报放下,上面描述了曹操辖境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曹操新败,又遭此大灾,其境况恐怕……”
“曹操自顾不暇,短期内已无力他图。”
郭嘉肯定地说,“但这也是最危险的时刻。饥民易子而食,乱兵趁火打劫,若处置不当,恐生大变。主公,此刻正是朝廷彰显仁德,收拢人心,巩固根基的绝佳时机!”
他强撑着病体,与蔡琰、徐庶、刘晔、国渊等人紧急商议对策。
“首要之务,是稳住青徐根本!”
郭嘉指向地图,“元直,立刻以朝廷名义,明发诏令:
第一,青徐境内,开仓放粮,设立粥棚,全力赈济本州灾民,绝不允许出现大规模饿殍!
第二,严令各郡县,妥善安置涌入的流民,设立临时安置点,分发少量口粮,组织其参与水利修缮、城池加固等劳役,防止其聚众生乱。
第三,命张仲景先生统筹医官,大量采购、制作防治瘟疫的草药,在灾民聚集区设立医棚,严防瘟疫传入和扩散!”
“属下即刻去办!”徐庶领命。
“子扬,”郭嘉看向刘晔,“你文笔犀利,立刻起草一份《恤灾安民诏》,以天子名义,陈述灾情之惨,宣示朝廷赈济之决心,痛斥那些不顾民生、依旧相互攻伐之举(暗指曹操南下、孙策西征),号召天下州郡同心协力,共度时艰。此文要情真意切,迅速传檄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