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对此极为不满,周瑜不仅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他战略规划的核心制定者。
将其调离,无异于断他一臂,且明显是袁术的猜忌和制衡之举。
在他的军帐中,孙策愤然将袁术的调令掷于地上:
“公瑾若去,我如失双目!袁公路何其不公!”
周瑜心中同样愤懑,但性格更为沉稳内敛,他按住孙策的肩膀,冷静分析道:
“伯符息怒。袁术此乃忌惮我军势大。此时与其撕破脸,时机未到。伯符当借此机会,加速平定吴会,积攒实力,静观其变。”
尽管周瑜顾全大局,接受了调令,但此事无疑在孙策心中埋下了一根对袁术深深不满的刺。
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江东双璧,因袁术的猜忌而出现了地理和权力上的短暂分离,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在悄然发酵。
徐州刘备面对袁术的大军压境,并未慌乱。
他刚刚清除内患,整合了丹阳兵,士气正旺。
加之有关羽、张飞万夫不当之勇,陈登运筹帷幄之智,更有陈留朝廷“屏藩东南”的大义名分和一批及时运抵的军械支援,刘备信心十足。
他采纳陈登之策,并不急于与袁术野战,而是利用徐州水网地利,层层设防,节节抵抗,要将袁术这支骄兵拖入泥潭。
同时,他再次修书陈留,除了感谢支援,也隐晦提及了荆州刘表的异动,提醒蔡琰注意南线安全。
面对骤然紧张的东南局势和荆州潜在的威胁,蔡琰展现出了重生者独有的预判和果决。
她并未因袁绍攻势减缓而放松,反而更加绷紧了神经。
对于匈奴问题,她凭借前世记忆,深知去卑狼子野心,绝非简单离间可以根除,单于优柔寡断,难以有效约束。
在采纳郭嘉离间计的同时,她已密令并州及河内方面加强戒备,密切关注边境动向。
聂壹在匈奴内部散布的“去卑欲取单于之位而代之”的谣言开始发酵,使得部分部落骑兵作战不力,去卑猛攻离石数日,损兵折将,却未能攻克,锐气大挫,战局陷入僵持。
蔡琰的未雨绸缪,成功将匈奴之患限制在了并州边境,未能酿成波及中原的大祸,此举不仅出于战略考量,更深藏着守护北疆百姓的民族大义。
对于孙策周瑜之事,通过细作得知袁术调令详情后,蔡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亲自修书一封,以个人名义避开朝廷正式文书,遣心腹密送周瑜。
信中并未直接策反,而是赞赏其才略,感慨其际遇,并隐约提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理,同时附上了一批江东急需的书籍和药材作为“私人赠礼”。
这是一步看似漫不经心的闲棋,意在对方心中播下一颗种子,静待其在不远的将来发芽。
朝堂内部,董承被明升暗降后,果然安分了许多,但其党羽仍在暗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