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纵横捭阖

“此外,”郭嘉补充道,“并州方向,南匈奴之事,亦需未雨绸缪。去卑贪婪,於夫罗暗弱,袁绍若久攻不下,必会以财货诱其南下寇掠,纵然威胁不到我陈留根本,并州百姓亦将遭涂炭,且恐扰乱大局。“

”嘉意,可抢先遣一能言善辩且通晓胡情之士,携金帛秘密前往匈奴王庭,一方面厚赏於夫罗,重申盟好,稳其心志;另一方面,设法离间去卑与於夫罗,若能令其内讧,或可使去卑难以全力为袁绍所用。“

”此举,非为御敌于国门,实为彰显朝廷怀柔远人、庇护北疆之德,亦是为将来彻底解决边患布下一子。”

蔡琰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与更深层次的考量。

她前世记忆中对匈奴后来的反复与危害知之甚深,郭嘉此议,正与她深埋于心的“防患于未然,扬威于塞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奉孝所虑极是。匈奴之事,关乎北疆安宁与朝廷威信,不可因其暂未犯我境而轻视。便依此计,人选可有?”

郭嘉目光微闪:“有一人,或可一试。雁门马邑人,张杨旧部,现闲居河内,名唤聂壹。此人胆大心细,常与边塞胡人交易,熟悉匈奴内情,且心怀忠义,常忧边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即刻以朝廷名义,征辟聂壹为谒者,持节,携重金前往匈奴王庭!告诉他,此行功成,朝廷不吝封赏!”

蔡琰果断下令。

这步棋,着眼于未来,亦是民族大义所在。

纵横之策已定,信使如同黑夜中的幽灵,背负着决定天下格局的密信,悄无声息地离开陈留,奔向各方。

然而,内部的暗流,并未因外敌压境而平息。

次日朝会,以光禄勋桓典、少府阴修为首的一部分老臣,再次旧事重提,言辞虽更显恭谨,但核心仍是“盼骠骑将军以天子安危为念,慎启战端”。

这一次,没等蔡琰开口,新任太中大夫、蔡琰之父蔡邕,首次在重大朝议上挺身而出。

他须发微颤,声音却洪亮而坚定:

“诸公!老夫颠沛半生,所见者众!董卓暴虐,李郭凶残,何曾因退让而存?今天子蒙尘初定,正需砥柱中流!曹、袁名为汉臣,实为汉贼!若因其势大而屈膝,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骠骑将军外御强敌,内抚黎元,正是擎天保国之举!吾等老臣,当同心协力,稳固后方,何以妄言退避,徒乱人心?”

蔡邕海内大儒,声望卓着,此番慷慨陈词,引经据典,顿时让桓典等人哑口无言,不少中间派官员亦纷纷颔首。

太尉杨彪亦紧随其后,力主抗战。

求和的声音再次被压制。

但蔡琰敏锐地注意到,卫将军董承在蔡邕、杨彪发言时,眼神闪烁,并未随众附和。

退朝后,蔡琰与郭嘉、徐庶回到书房,韩冲便来密报,董承近日与一些自长安跟来的官员及部分禁军将领密会频繁。

“董承……其女为陛下贵人,自恃外戚,又与曹操有旧。”

郭嘉低声道,“近日其府上往来人员复杂,恐有异动。嘉已加派人手监视。”

“内部不稳,如芒在背。”

蔡琰语气冰冷,“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元直,加强对禁军的掌控,子龙那边也要提高警惕。至于董承……暂且看他如何动作。”

压力不仅来自朝堂,也来自深宫。

年幼的天子刘协,在经历了最初的慷慨激昂后,随着战事消息的沉寂,也开始显露出不安。

蔡琰每次觐见,都需要耗费大量心力安抚。

数日后,各方开始有了回音。

最先传来的是幽州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