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长安惊变

北方,冀州邺城。

袁绍的反应则更为微妙。

他既为董卓之死感到欣喜,毕竟董卓曾废立皇帝,诛杀袁氏,是他袁氏之大敌。

但同时,他又对王允、吕布轻易摘取这“诛董”的硕果,感到些许嫉妒与不满。

他认为,若由自己这位关东联军盟主来完成此事,才是名正言顺。

谋士沮授看出他的心思,进言道:

“主公,董卓已死,朝廷空虚。此乃天赐良机,主公当上表朝廷,陈说利害,或可遣一上将,引兵西向,以‘护卫天子’为名,则大义名分,尽在掌握。”

袁绍怦然心动,但审配、郭图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冀州新定,北有公孙瓒虎视眈眈,不宜劳师远征。

袁绍素来犹豫,此事便暂且搁置,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种子,已然埋下。

南面,扬州寿春。

袁术的反应最为直接和狂妄。

他得知董卓死讯,抚掌大笑:

“董卓匹夫,死得好!汉室气数已尽,代汉者,当涂高也!”(“涂高”是当时谶语,袁术认为应在自己身上)。

他更加坚定了称帝的野心,开始加紧联络各地军阀,扩张势力,对近在咫尺的徐州陶谦,压迫日甚。

而在长安城内,此刻却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

王允在诛杀董卓后,以功臣自居,独揽朝政。

他虽有心重振朝纲,但性格刚愎,缺乏政治手腕。

对于如何处置庞大的西凉军余部,他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

吕布建议尽数诛杀西凉将领,以绝后患。

而王允起初也想如此,但又顾虑激起兵变,一时犹豫不决。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下诏赦免董卓部下,但唯独不赦免几个主要的统兵将领,如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

此诏一下,西凉军中顿时人心惶惶。

李傕、郭汜等人本已打算解散部队,逃亡回乡。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此人便是贾诩,贾文和。

他时任讨虏校尉,在西凉军中素有威望。

面对惶惶不可终日的李傕等人,贾诩冷静地分析道: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