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初夏,陈留郡迎来了久违的平静。
和煦的阳光洒在刚刚经历过权力更迭的土地上,百姓们怀着几分忐忑与更多的期待,在新政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彻底掌控陈留全境,对于蔡琰来说,其意义绝非仅仅局限于地盘的扩张那么简单。
这一步的跨越,标志着她从一个地方豪强逐渐蜕变成了一个真正具有割据实力的势力领袖。
如今,她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且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的郡国作为自己的根基,这无疑为她与周边诸侯的周旋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资本和底气。
中牟县,这个曾经并不起眼的地方,如今已经俨然成为了陈留郡新的政治中心。
原本的县衙经过一番扩建,虽然规模上还比不上昌邑的州牧府那般恢弘壮丽,但也已经颇具规模,气象万千。
县衙门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前来办事的官吏和传递消息的信使更是络绎不绝,仿佛这里就是整个陈留郡的核心所在。
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热闹的府邸之内,蔡琰却并没有丝毫志得意满的神情。
她心里非常清楚,打天下固然艰难,但要治理好这片天下更是难上加难。
此刻,她正与徐庶、陈群、杜袭等核心僚属,商议着更为长远的规划。
“主公,陈留初定,百废待兴。”
群率先开口,他如今总理政务,千头万绪,“当务之急,是彻底厘清户籍、田亩,建立有效的行政体系,稳定赋税来源。”
徐庶补充道:“军务亦需重整。收编的原张邈部曲、各地归附的乡勇,需与琰堡老兵重新整编,统一号令,严格操练,方能形成真正可战之兵。”
蔡琰颔首,这些都在计划之中。
“元直、长文,此事由你二人全权负责。整军务求精炼,宁可兵少,也要兵精。政务则需稳妥,循序渐进,勿要扰民。”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然,名不正则言不顺。我等如今据有陈留,以何名号统御?仍以‘琰堡’之名,恐已不合时宜。”
此言一出,堂内顿时安静下来。
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直沿用“琰堡”旧称,显得格局太小,且无法有效统合新附的广阔地域和人心。
杜袭沉吟道:“主公虽实际掌控陈留,然朝廷册封的太守仍是张孟卓(张邈)。若自行其是,恐落人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