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刚才黄子澄用过的书案前,那里还摆着笔墨纸砚。
“其实,并非晚辈的经义造诣有多高深。”
朱棡一边研墨,一边缓缓开口。
“只是晚辈以为,圣人着述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解读,很多时候并非是理解有误。”
“而是因为,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停顿,意思便会天差地别。”
他提起笔,在雪白的宣纸上写下了一行字。
正是那句人尽皆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譬如这一句。”
朱棡用笔杆点了点那行字。
“若是在‘由之’后停顿,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是愚民之术,非圣人所为。”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
“可若是,在‘民可’之后稍作停顿,在‘由之’之后再作停顿,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朱棡说着,在纸上重新写了一遍,并在其中点上了两个小小的符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百姓认可,便引导他们去做。”
“如果百姓不认可,便要让他们知道缘由,去教化他们。”
“前者是愚民,后者是教民、爱民。孰是孰非,高下立判。”
朱棡放下笔,看向宋濂。
宋濂的目光,却死死地盯在那张纸上。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这……这个小圆圈,还有这个小钩子……”
“殿下,这……这是何物?”
他指着纸上的句号和逗号,声音都变了调。
朱棡微微一笑。
“此物,晚辈称之为‘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
宋濂喃喃自语,眼中光芒大盛。
“这个小钩子,名为‘逗号’,用于句中停顿。”
“这个小圈圈,名为‘句号’,用于一句话说完之后的结尾。”
“除此之外,还有表示疑问的‘问号’,表示感叹的‘叹号’等等。”
朱棡言简意赅地解释道。
“有了这些符号,便可明确句读,让文章的意思变得清晰明了。”
“再不会出现方才那种可以随意曲解的情况。”
“妙啊!”
“简直是神来之笔!”
宋濂一拍大腿,整个人都兴奋得满脸通红。
“老臣钻研了一辈子古籍,时常为句读之事头疼不已。”
“同一段话,不同的大家,就有不同的断句之法。”
“有了此物,天下文章,再无歧义!”
“此乃……此乃功在千秋的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