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伸手触碰空中的条文,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还有墨字传来的凛然正气。“玄娤法师是想让天竺人明白,他们困守水闸、劫掠佛骨,早已触犯大唐律法,今日便是清算之时。”他话音刚落,蒋师仁已举起陌刀,刀刃对准最前方的一条条文猛劈而下。
刀气如长虹贯日,瞬间劈开条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条文破碎的瞬间,一道青铜光泽从碎片中飞出,在空中盘旋一周后,稳稳落在地面——那是一口青铜水钟!钟身刻着繁复的缠枝莲纹,钟口边缘还留着水浸的痕迹,正是当年随佛骨一同被天竺人劫走的唐宫水钟。更令人震撼的是,钟内悬挂的钟锤,竟不是寻常的铜块,而是一根刻满字迹的闸栓——上面密密麻麻刻着的,全是当年护送佛骨、却不幸殉职的唐军士兵姓名!
“张二郎、李小五、王二狗……”蒋师仁逐一念出名字,声音哽咽。这些名字,他曾在唐军阵亡名册上见过,此刻却以如此悲壮的方式重现。闸栓上的字迹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刻字时的用力,想来是殉职的唐军士兵在最后时刻,将同伴的姓名刻在闸栓上,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让他们的英名回归故土。
就在此时,空中突然传来“砰”的巨响。最后一块铜佛残片从穹顶坠落,在接触到青铜水钟的瞬间轰然炸裂。金色的粉末与铜片碎片四处飞溅,其中竟夹杂着几滴殷红的液体——那是佛血!佛血滴落在散落的铜块上,瞬间产生奇妙的反应,铜块开始发烫、变色,渐渐被染成赤金色。
赤金色的铜块在空中缓缓聚拢,竟渐渐显露出字迹。起初是零散的笔画,很快便连成完整的句子:“以佛破障,以正压邪”。那是文成公主的笔迹!字体柔中带刚,与之前密令上的字迹分毫不差,却多了几分决绝与威严,仿佛公主亲临,在宣告这场正义之战的终局。
“是公主的终极裁决!”随行的唐军士兵们激动地呼喊起来,纷纷举起兵器,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王玄策望着空中的赤金大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从卦钉引路到火折现机,再到此刻的佛骨破闸,玄奘法师与文成公主的布局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暗藏深意,只为今日能以佛法破除障碍,以正义压制邪恶。
水道外突然传来骚动。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几名天竺闸吏正跌跌撞撞地跑来,他们脸上满是惊恐,看到空中的赤金大字和地面的青铜水钟后,身体竟开始剧烈颤抖。为首的天竺闸吏突然“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用力撕扯自己的外衫。
外衫被撕开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他的内衫上,竟用血写满了字迹!那是一份认罪书,详细记录了当年天竺人如何策划劫掠佛骨、篡改水道注、困守水闸的全过程,甚至还列出了参与此事的天竺贵族名单。紧接着,其他几名天竺闸吏也纷纷跪倒在地,撕开内衫——他们的内衫上,同样是用血写就的认罪书!
“我们……我们早就想认罪了。”为首的天竺闸吏声音颤抖,泪水混合着汗水滚落,“当年被迫参与劫掠佛骨,日夜受良心谴责。看到唐军前来,看到佛骨显灵,我们知道,再也不能隐瞒了!”他磕了个响头,将内衫高高举起,“这些认罪书,我们藏了三年,就是等着这一天,能将真相公之于众,请求大唐的宽恕!”
王玄策走上前,接过认罪书。血字虽已干涸,却仍能感受到书写时的愧疚与决绝。他看向跪倒在地的天竺闸吏,又望向空中的赤金大字和地面的青铜水钟,心中明白,这场跨越数年的佛骨之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如今,佛骨归位,罪证确凿,正义终于得以伸张。
“你们能主动认罪,也算尚存良知。”王玄策沉声道,“大唐律法虽严,却也容得下知错能改之人。待破闸之后,你们随我回长安,向陛下说明真相,或许能从轻发落。”天竺闸吏们连连磕头谢恩,眼中终于露出希望的光芒。
蒋师仁走到王玄策身边,陌刀上的金粉仍在闪烁:“将军,闸眼已开,佛骨归位,我们现在就率领弟兄们,护送佛骨和这些认罪的闸吏,返回长安!”王玄策点头,目光落在怀中的佛骨上。佛骨在闸眼归位后,似乎变得更加温润,仿佛在回应着这即将到来的归途。
水道外,唐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那是援军赶到的信号。空中的赤金大字“以佛破障,以正压邪”仍在熠熠生辉,地面的青铜水钟在水流的冲击下,发出“叮咚”的清脆声响,像是在为这场正义的胜利奏响凯歌。王玄策握紧佛骨,断足的疼痛早已被心中的使命感取代——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便是带着佛骨、带着唐军的英名、带着天竺闸吏的认罪书,踏上返回长安的旅程,完成玄奘法师与文成公主的嘱托,让大唐的威仪与正义,传遍四方。
小主,
第五节 :金流归唐
佛骨归位的刹那,空中悬浮的赤金大字突然震颤,所有散落在水道中的金光如受指引般急速收束,朝着破闸处汇聚。光芒越来越盛,竟在闸口凝成一道挺拔的身影——银甲白袍,手持长槊,面容刚毅如刀削,正是已故的卫国公李靖!虽只是金光聚成的虚影,却仍透着睥睨天下的威仪,与史书中记载的“军神”模样分毫不差。
王玄策瞳孔骤缩,下意识握紧腰间卦钉。他曾在长安太庙见过李靖的画像,此刻虚影的神态、铠甲的纹路,与画像分毫不差。不等众人反应,李靖虚影抬手一抛,一枚青铜钥匙从他掌心飞出,在空中旋转变大,突然碎裂成三百道金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瞬间贯通整个水道。金流所过之处,浑浊的渠水变得清澈见底,暗渠中的礁石、淤泥尽数被金光涤荡,一条笔直的水道赫然显现,直通向东方的大唐疆域。
“是卫公的兵法遗泽!”蒋师仁声音发颤,陌刀在手中轻颤,似在回应虚影的气息。当年李靖平定突厥、大破吐谷浑,所创的“七军六花阵”至今仍是唐军兵法基石,此刻他以金光显形,抛洒金流贯通水道,显然是在为唐军指引归途,也为讨伐阿罗那顺扫清障碍。
王玄策深吸一口气,拖着断足踏上金流。奇异的是,金流触到他的靴底竟化作坚实的通路,毫无下沉之感。他刚迈出一步,缠绕在青铜水钟上的金线突然飞起,一端连着水钟,一端缠住天竺闸吏手中的认罪书,在空中交织成一张金色的网。网面渐渐展开,竟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字迹——那是《大唐西域记》的终极预言,“水道既通,八荒朝唐”八个篆字苍劲有力,仿佛玄奘法师亲手书写,在云端熠熠生辉。
“法师当年西行,早已预见今日之局!”随行的唐军士兵望着云端的预言,激动得热泪盈眶。王玄策抬头凝视着预言,心中豁然开朗:玄奘法师耗时十七年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记录西域风土,更暗藏对大唐盛世的期许,如今水道贯通,正是预言应验的开端,也是讨伐阿罗那顺、扬大唐国威的契机。
此时,蒋师仁突然举起陌刀。刀身吸收了水道中残留的煞气,原本泛着冷光的玄铁刀刃竟染上一层金芒。他大喝一声,刀刃朝着东方猛劈而下——刀气划破空气,在空中留下一道金色轨迹,更令人震撼的是,刀身之上竟浮现出字迹,那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撰的《圣教序》终章,“舟车万里,皆为王土”的字句力透刀身,带着帝王的威严与大唐的气魄,仿佛在宣告大唐对西域的主权,也为讨伐阿罗那顺的大军注入底气。
“陛下的《圣教序》显灵了!”一名士兵跪倒在地,朝着刀身叩拜。王玄策却伸手扶起他,目光坚定:“不是显灵,是卫公的金流、法师的预言、陛下的文治,共同铸就的信念。今日我们不仅要护送佛骨归唐,更要平定天竺,生擒阿罗那顺,让大唐的旗帜插遍五天竺!”
话音刚落,空中的铜佛虚影开始消散。最后一缕金粉飘落,不偏不倚落在残破的闸板上,瞬间烙下八个金字:“水门既破,唐道永昌”。字迹入木三分,仿佛天生便刻在闸板上,既是对此次破闸的纪念,也是对大唐国运的祝福。
就在此时,水道外传来轰然巨响。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被冲垮的天竺水门废墟之上,三百面湿透的唐军战旗突然拔地而起,迎风展开。旗面虽被水浸得有些褶皱,却仍能清晰看到“将作监”三个字——那是当年随王玄策出使天竺、却被阿罗那顺扣押的将作监工匠所制的战旗!当年工匠们宁死不屈,将战旗藏于水门废墟之下,如今水门既破,战旗重见天日,仿佛在呼应唐军的讨伐之路。
“是将作监的弟兄们留下的战旗!”蒋师仁望着飘扬的战旗,眼眶通红。他曾与将作监的工匠一同打造兵器,深知他们的忠诚与坚韧,此刻战旗升起,像是无数英灵在为唐军助威。
王玄策走到闸口,望着东方的天际。金流贯通的水道泛着金光,云端的预言仍在闪烁,战旗在废墟上猎猎作响,佛骨在怀中温润如玉。他转身看向身后的唐军士兵,声音铿锵有力:“弟兄们,水门已破,归途已通,但阿罗那顺未擒,天竺未平,我们的使命尚未完成!今日,我们便以卫公为魂,以法师为引,以陛下的《圣教序》为志,带着将作监弟兄们的战旗,继续西进,生擒阿罗那顺,让五天竺知晓大唐的威严!”
“生擒阿罗那顺!大唐万岁!”唐军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彻水道。蒋师仁举起陌刀,刀身的《圣教序》字迹与战旗上的“将作监”三字遥相呼应。王玄策将佛骨小心收好,踏上金流铺就的通路,断足的疼痛早已被满腔热血取代——他知道,前方的路或许充满荆棘,但有卫公的遗泽、法师的预言、陛下的期许,还有三百面战旗的陪伴,唐军定能平定天竺,让“唐道永昌”的誓言,传遍八荒四海。
金流顺着水道缓缓向东延伸,唐军的队伍沿着金流前进,战旗在队伍前方飘扬,陌刀的寒光刺破云霄。远处的天竺都城曲女城隐约可见,阿罗那顺的军队或许正在城中布防,但唐军将士们眼中没有丝毫畏惧——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对大唐的忠诚,对正义的坚守,更有着“舟车万里,皆为王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