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世界锚点”理论的证实

“洞察之心”数据分析中心,环形大厅内的气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凝重。主屏幕上不再仅仅是流动的数据瀑布,而是被分割成数个关键区域:一侧显示着经过陈末深度破译和【绝对推演】重构的上古文明符号与理论片段,尤其是那些关于“规则编织”、“共鸣点”、“心基同调”的模糊信息;另一侧则是“磐石”前哨站监测网络传回的、覆盖整个防区的实时“规则脉搏”波动图;而居中的核心区域,一个基于陈末理论构建的、关于“世界锚点”能量特征与空间定位的预测模型正在高速运行。

赵启明技术官和他的核心团队围在陈末的工作台周围,每个人的脸上都混合着疲惫、兴奋与难以置信的神情。他们已经不眠不休地工作了超过三十个小时。

“陈老师,根据你提供的‘基石’文明几何构型特征,以及‘灵犀’意识共鸣模型,我们对防区内十七处规则异常点进行了能量签名二次精筛……”赵启明的嗓音沙哑,但眼睛亮得吓人,他指着主屏幕上几个被高亮标记的区域,“你看!四处疑似古代遗迹的位置,其规则残留信号的底层结构,与我们模型预测的‘锚点’基础构型相似度高达81%!这绝不是巧合!”

陈末凝视着屏幕,大脑在【绝对推演】状态下超负荷运转。上古文明的启示如同散落的拼图,而龙魂庞大的监测数据就是填充其间的色彩。他将“灵犀”文明对意识与规则共鸣的理解,与“基石”文明对物质与规则架构的掌控相结合,尝试构建一个能够描述“世界锚点”如何在两个世界规则碰撞中起到“稳定”与“编织”作用的理论框架。

“不仅仅是结构相似度。”陈末的声音也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而略显低沉,“关键在于‘规则脉搏’与这些点的互动模式。”

他调出另一组数据。那是“规则脉搏”的波动,与那四个疑似“锚点”遗迹周边的局部规则稳定性指数之间的关联分析图。

令人震撼的图景出现了。

当“规则脉搏”因为未知原因(可能是遥远的规则扰动,或是周期性的世界“呼吸”)产生剧烈波动时,那四个疑似“锚点”遗迹周边的规则稳定性,并非同步混乱,而是表现出一种奇特的“阻尼效应”和“引导效应”。

就像狂暴海浪中的礁石,并非硬碰硬地阻挡,而是巧妙地分流、消解能量的冲击,并在自身周围形成一个相对平静的“规则港湾”!同时,这些“锚点”似乎还在被动地吸收一部分冲击能量,并以一种更温和、更有序的方式,缓慢释放,仿佛在进行某种被动的“规则编织”!

“看这里!T-11d的脉冲峰!”一名年轻的技术员激动地指着时间轴上的一个尖峰,“当时基地西北方向的迷雾浓度监测到异常飙升,按照模型本该引发至少直径五公里的规则紊乱区,但实际影响范围不到一公里!而那个区域中心,正好是四号疑似锚点!”

“还有这里!T-05d的持续低频扰动,波及整个防区,但一号和二号锚点区域的电子设备失灵率和畸变体诞生率,远低于模型预测值!”另一名技术人员补充道。

一条条数据,一个个案例,如同坚实的砖石,不断垒砌,共同支撑起一个结论:这些疑似上古“基石”文明遗留的“世界锚点”,确实在发挥着稳定局部规则、减缓“雾融”侵蚀的实际作用!它们不是传说,不是臆测,而是真实存在,并且仍在运作的,对抗两个世界融合的“战略支点”!

陈末的理论,从上古文明的碎片和“规则脉搏”的线索中萌芽,此刻在龙魂详实的监测数据面前,终于得到了强有力的初步证实!

“我的天……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些‘定海神针’的庇护下,却不自知……”赵启明喃喃道,脸上充满了后知后觉的震撼。他看向陈末的目光,已经彻底变成了对先驱者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