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要保下苏明理,更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他那看似“离经叛道”的学问,撑起一把足够大的保护伞!因为他隐隐有一种预感,这门学问,或许,才是挽救这个积弊已深、日益僵化的王朝的唯一希望。
他唤来心腹幕僚,沉声道:“立刻以我的名义,给京中的几位御史,以及翰林院的几位门生,分别去信。”
“信中,不必提及苏明理,也不必提及水车之事。”
“只将这份《致知旬刊》,原样抄录,寄与他们。告诉他们,此乃我在冀州发现的一份‘奇文’,其中观点,虽有偏颇,却不乏真知灼见,可引为‘清谈’之资,或可用于弹劾户部、工部在漕运、农桑等事上的‘不作为’。”
幕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瞬间明白了徐阶的用意。
这是何等高明的一步棋!
他这是要将《旬刊》中的“实学”观点,通过那些言官的嘴,提前在京城的舆论场中,引爆!
如此一来,便能达到“一石三鸟”之效!
其一,可以转移视线。让朝堂的注意力,从“苏明理是谁”这个问题,转移到“《旬刊》中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上来。
其二,可以投石问路。试探一下朝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这种务实的“实学”思想。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这是在为苏明理,提前铺路!等到将来,“水转翻车”之事公布于众时,朝臣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个造出神物的少年,也正是提出这些经世之策的“奇才”!到那时,苏明理的形象,将不再只是一个“巧匠”,而是一位深谙国计民生的“大才”!其分量,将截然不同!
“是!属下明白!”幕僚躬身领命,立刻前去办理。
一场由徐阶亲自导演的、更大范围的舆论风暴,已经从冀州府,悄然吹向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