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今日得闻苏案首一番高论,茅塞顿开,胜读十年书!

翰墨轩管事的殷勤与周围士子们热切的目光,让苏明理略感无奈,却也只能礼貌应对。

“掌柜的客气了,在下只是随意看看,想寻几部平日里少见的经义注疏,再添置些笔墨纸砚,为府试做些准备。”

苏明理淡然回应道。

那管事一听,更是殷勤备至:“苏案首放心!小店别的不敢说,这经史子集、各家注疏,以及上好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那是应有尽有!定能让苏案首满意!”

说着,他便亲自引着苏明理向内堂走去,那里存放着更为珍贵和稀有的典籍。

刘明宇则被那些新奇的文房雅玩吸引,留在了外间东瞧西看。

而那几位府学学子,如周思源、李慕白等人,竟也厚着脸皮跟了上来。

美其名曰“向苏案首请教一二,沾沾文气”。

苏明理倒也不以为意,有人陪同,总比独自一人面对掌柜的过度热情要好些。

在管事的引领下,苏明理来到一排紫檀木制成的书架前。

这里的书籍果然比外间的更为考究,不少都是孤本或名家批注过的珍本。

苏明理的目光在书架上缓缓扫过,很快便锁定了几部他感兴趣的典籍,如《春秋繁露集解》、《礼记郑氏注疏证》等。

这些书籍在清河县是极难见到的。

他取下一部《春秋繁露集解》,随意翻阅了几页,便被其中精辟的见解所吸引。

周思源见状,凑上前来,恭敬地问道:“苏案首,您也对董子之学有所研究?这《春秋繁露》博大精深,其中‘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更是微言大义,晚生愚钝,常感难以参透其妙。”

苏明理放下书卷,看了他一眼,平和地说道:“董子之学,上承孔孟,下启两汉经学,其于《春秋》公羊学之阐发,确有独到之处。”

“所谓‘天人感应’,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天降祥瑞灾异以示人君,不如说是一种对为政者德行操守的警示与约束。”

“君王失德,则天象示警,民心离散,此乃自然之理,非关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