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了?他又考了个啥?”旁人好奇地问道。
“考啥?人家现在已经不用考了!人家是直接给县太爷出主意,教县太爷怎么当官,怎么让咱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
虬髯汉子得意洋洋地说道,仿佛苏明理是他家亲戚一般。
“真的假的?七岁的娃儿,能懂这些?”有人表示怀疑。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都说他是神仙弟子,脑子里装的都是治国安邦的学问!那篇文章一写出来,县太爷都说好,说以后就照着他说的办!这下咱们清河县,可真要出青天大老爷了!”
更有甚者,一些常在街头巷尾游走的说书先生,更是嗅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绝佳的题材。
他们将苏明理的事迹加以艺术化的加工和演绎,编排出各种引人入胜的评书段子。
什么“七岁神童智斗老学究”、“苏案首一纸策论安天下”、“文曲星降世清河县”等等,在各个茶楼、书场轮番上演,引得听众阵阵喝彩,掌声雷动。
甚至一些街头卖艺的孩童,也将苏明理的事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谣,在街头巷尾传唱。
“清河县,出神童,七岁案首苏明理。文会上,献奇策,一篇《论和》惊天地。县尊赞,宿老惊,都说他是文曲星。官爱民,民敬官,清河从此乐安然……”
一时间,苏明理的名字,以及他那“文曲星下凡”、“神童在世”的种种称号,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入了清河县的千家万户。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白发老翁,还是垂髫小儿,几乎都听说了这位苏案首的传奇事迹。
他的声望,也在这股席卷全县的舆论浪潮之中,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甚至有些令人目眩的高峰。
而那篇《论和》策的抄录本,也开始在清河县的士林之中悄然流传。
最初只是参与文会的少数人凭借记忆誊写,后来赵知县果然下令将原文誊抄多份,不仅在县衙内部传阅学习,也允许一些与县衙相熟的士子借阅抄录。
一时间,能得到一份《论和》策的抄本,竟成为了清河士子间一件颇为风雅和值得炫耀的事情。
无数读书人争相拜读,无不为其立意之高远、论证之精辟、措施之可行而深深折服。
许多人更是将其奉为圭臬,仔细研读,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学养。
小主,
而与外界这般轰轰烈烈的景象相比。
县学之内,尤其是苏明理所在的乙班,气氛则更是达到了一个近乎狂热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