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又是引来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呼。
赵知县这番评价,不可谓不高!
他这不仅仅是在肯定苏明理,更是在为这篇策论的价值定下基调。
那几位宿老闻言,纷纷点头附和。
山羊胡老翰林此刻也勉强恢复了几分镇定,他拱了拱手,声音依旧带着几分沙哑。
“大人所言极是!此开篇之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直指国之根本,‘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道尽治世之要。”
“而其后将‘和’落于官民、乡邻、教化,更是层层递进,鞭辟入里,实乃老夫生平所仅见!以七岁之龄,能有如此洞见,非‘天授’二字不足以形容!”
经义宿儒也接口道:“不错!老夫方才细思,此论不仅深合圣人之道,更难得的是其务实可行。”
“‘官民相睦’非空谈,需吏治清明,体恤民情;‘乡邻互助’非虚言,需乡约得力,淳化民风;‘教化人心’非妄语,需兴学重教,明礼知耻。”
“每一条皆有迹可循,皆可为我清河治理之鉴!此等策论,若能细细研读,加以推行,于我清河百姓而言,实乃莫大之福祉!”
这两位在清河县士林中分量最重的宿老,接连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
更是让苏明理这篇策论的开篇部分,蒙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
堂下众士子听着县尊大人和宿老们的点评,心中的震撼早已无以复加。
他们之前或许只是觉得苏明理写得好,写得惊艳。
但具体好在哪里,惊艳在何处,许多人还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就像一个外行的人听曲,只能说出好听二字。
但具体好在哪,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此刻听了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
他们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短短百余字的开篇,究竟蕴含着何等深邃的智慧与非凡的见识!
赵知县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不仅要让苏明理的才华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更要借此机会,提振清河县的文风,激励所有的读书人潜心向学,追求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而非空谈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