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前两日的印象,他很快便找到了那份字迹工整俊秀、卷面清爽的答卷。
“二位,苏明理的策论在此,我等一同品鉴一番如何?”
赵知县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对李、王二位同考官说道。
李夫子和王夫子也早已对苏明理的策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闻言立刻凑了过来。
三人围坐在灯下,一同展开了苏明理的那份策论答卷。
题目是“论本县农桑之利弊,并陈振兴之策”。
开篇,苏明理便以“农桑者,国之本也,民之所系也”破题,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显得沉稳大气。
紧接着,他分析清河县农桑之“利”,言其“土地尚沃,水利有基,民风勤朴,上承圣恩”,言辞恳切,有理有据。
而后,笔锋一转,开始论述其“弊”。
他指出“耕作之法,尚有未逮;良种之传,未能广布;水利之修,时有废弛;小民之力,难抗天灾;更有豪强之家,或有兼并之举,使无地之民,流离失所。”
这番分析,虽然措辞相对委婉,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清河县农桑发展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
其观察之细致,见解之深刻,让三位考官都暗暗点头。
最让他们感到惊艳的,还是后面那“振兴之策”的部分。
当他们看到苏明理提出的“安民心,固农本,当重农抑末,劝课农桑,限制豪强兼并,使小民不失其业”;
看到他建议“重农技,传新法,设农学博士,推广良法”;
看到他主张“广辟蹊径,发展多种经营,尽山泽之利,兴桑蚕之业”;
乃至最后那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方能农桑兴旺,国库充盈”时。
赵知县、李夫子和王夫子,几乎是同时倒吸了一口凉气,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震惊表情!
这些对策,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既有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又有具体的实施方向。
其逻辑之严密,眼光之长远,见识之广博,哪里像是一个七岁孩童能写出来的?!
便是他们这些为官多年,或者饱读诗书的宿儒。
也未必能在这短短的考试时间内,将这些问题思考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如此清晰!
“妖孽!此子……当真是妖孽啊!”
李夫子最先失声惊呼,手中的茶杯都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