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天泽监国之后,大魏的朝堂宛如一个巨大的棋局,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局势愈发错综复杂。而李天泽,就如同那棋局中的执棋者,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又坚定有力。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东宫那宽敞的书房内。李天泽早早地便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份份奏折,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仿佛在与这些奏折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殿下,早膳已经准备好了。” 贴身太监轻声提醒道。李天泽头也不抬,只是摆了摆手,说道:“先放着吧,本太子看完这些奏折再说。”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毅。
此时,林羽和苏哲匆匆走进书房。“殿下,今日朝堂之上,恐怕又有一场硬仗要打。” 林羽神色凝重地说道。李天泽放下手中的奏折,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说道:“本太子早已料到。楚藩王那帮人,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不过,他们既然想斗,本太子便奉陪到底。”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与决心,仿佛在向楚藩王等势力宣告:在这朝堂之上,他才是真正的主宰。
朝堂之上,大臣们早已站定,三三两两地小声议论着。李天泽稳步走上高台,目光如炬,缓缓扫过众人。“诸位大臣,今日有何事要奏?” 李天泽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沉稳而有力。
话音刚落,楚藩王的亲信赵德便站了出来,脸上带着一丝狡黠的笑容。“太子殿下,臣有一事不明。近日听闻朝廷在各地推行新的商业政策,这固然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可这政策中对商户的税收减免,是否太过优厚?如此一来,朝廷的财政收入恐会受到影响啊。” 赵德的声音不高,但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一些大臣开始交头接耳,对赵德的话表示赞同。
李天泽心中冷笑一声,他早已料到楚藩王会在这些政策上做文章。他不慌不忙,微微一笑,说道:“赵大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大魏刚刚经历战乱,商业百废待兴。若不给予商户足够的优惠政策,他们如何有动力重振商业?只有商业繁荣了,百姓的生活才能改善,国家的经济才能真正复苏。至于财政收入,本太子自有考量。待商业发展起来后,税收的基数增大,朝廷的财政收入自然会增加。这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并非一时之功。” 李天泽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如同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让赵德一时语塞。
这时,一位中立的大臣,吏部尚书孙成,微微皱着眉头,上前一步说道:“太子殿下,您所言虽有道理,但这政策推行起来,地方官员执行力度参差不齐,恐会出现纰漏,还望殿下能多做斟酌。” 孙成一直以来在朝堂上保持中立,他的意见往往较为中肯,此刻提出疑问,也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
李天泽看向孙成,目光中带着一丝诚恳,说道:“孙大人所言极是。本太子已经考虑到地方执行的问题,会即刻安排专人监督政策推行,定期汇报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不力的官员,定当严惩;而对于积极落实、成效显着的官员,则会予以嘉奖。如此双管齐下,相信能最大程度保证政策顺利推行。” 孙成听后,微微点头,退回到原位,脸上的神情放松了些许,显然对李天泽的回答比较满意。这一番互动,也让朝堂上原本对政策存疑的中立大臣们,心中多了几分踏实,对李天泽的监国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
然而,赵德并不甘心就此罢休。他眼珠一转,又说道:“太子殿下,话虽如此,可这政策推行下去,难免会有一些不法商户趁机钻空子,偷税漏税。这又该如何是好?”
李天泽看了赵德一眼,眼神中带着一丝轻蔑,说道:“赵大人,你所担心的,本太子早已考虑到。朝廷会加强对商户的监管,制定严格的税收制度,一旦发现有不法商户偷税漏税,必将严惩不贷。同时,我们也会鼓励百姓举报,对于举报属实者,给予重奖。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政策的顺利推行,又能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 李天泽的回答滴水不漏,让赵德彻底没了脾气,只能灰溜溜地退回到原位。
在朝堂上与楚藩王势力周旋的同时,李天泽也没有忘记民间的情况。他深知,民心所向,才是大魏稳定的根本。为了了解民间疾苦,李天泽时常微服出巡。这日,他带着几个贴身侍卫,来到了京城的一个集市。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李天泽漫步在集市中,仔细观察着百姓的生活。他看到一位卖菜的老农,脸上满是愁容。李天泽走上前去,蹲下身子,和声问道:“老人家,您这菜卖得可好?为何看起来如此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