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元!赐爵!免赋!
这接连的重磅消息如同惊雷,在每一位官员心中炸响。这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而开启这个时代的,正是当今圣天子曹叡!
就在众人心潮澎湃之际,王肃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转为深沉与郑重,目光也再次聚焦于司马懿身上:
“咨尔骠骑将军司马懿,体国忠贞,文武兼资,朕委卿以萧曹之任,寄卿以方面之托,惟望卿慎终如始,夙夜匪懈,缮治甲兵,训励士卒,怀保黎元,永——固——吾——圉!卿其勉旃,无替朕命!钦此。”
“永固吾圉”四个字,如同重锤,敲在司马懿的心头。这不再是进取的号角,而是守成的敕令。
“臣,司马懿,领旨谢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司马懿的声音依旧洪亮沉稳,没有丝毫波动。他一丝不苟地完成三跪九叩的大礼,双手高高举起,恭敬地接过那卷沉甸甸的、象征着无上荣宠与全新责任的诏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仪式既毕,凝重的气氛瞬间被打破。众官员纷纷涌上前来,向司马懿道贺,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喜色。祥瑞改元,让整个长安城都陷入一种节庆般的欢腾。
“恭贺都督!”
“青龙现世,此乃天意啊!”
“我大魏国运昌隆,必当万世永续!”
司马懿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温煦而谦逊的笑容,与宣诏天使王肃把臂同行,言辞恳切:“王常侍一路风尘,辛苦!陛下得此祥瑞,实乃万民之福,江山之幸。懿蒙陛下信重,委以方面,敢不竭尽驽钝,以报天恩于万一?”
他亲自安排盛大的宴席,为王肃接风洗尘。席间,玉液琼浆,珍馐满案,觥筹交错,丝竹绕梁。司马懿与王肃相邻而坐,细致地询问陛下观龙时的情形、摩陂的景况、以及洛阳欢庆的盛景,言谈间充满了对天命的敬畏与对皇帝圣德的由衷赞叹。郭淮、费曜等将领也纷纷敬酒,满堂文武,皆沉浸在这“青龙出世”带来的巨大兴奋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之中。
宴席直至戌时末方散,司马懿亲自将微醺的王肃送回馆驿,并嘱咐司马师细心安排护卫与照料,务必使天使宾至如归。
当骠骑将军府的朱红大门在身后缓缓合拢,沉重地发出“咿呀”一声,彻底隔绝了门外街市上隐隐传来的、因皇帝赐爵免赋而仍在持续的欢庆喧嚣时,司马懿脸上那温和儒雅的笑意,如同被寒风瞬间冻结,继而消散无踪,只剩下深潭般的沉静。他没有回内室休息,甚至没有更换下那身繁复的朝服,便径直穿过后堂,走向了那间他日常处理军机要务的书房。司马师与司马昭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默默无声地紧随其后。
书房内,只在一张宽大的紫檀木案几上点了一盏青铜雁鱼灯,豆大的火苗跳跃着,散发出昏黄而局限的光晕,将三人的身影投在身后的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摇曳不定。
司马懿将那份诏书随手置于案上,那明黄的卷轴与深色的木案接触,发出“嗒”的一声轻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他踱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任由带着寒意的夜风涌入,吹动他花白的鬓须。他就这样望着窗外沉沉的、不见星月的夜空,久久不语。
“父亲,”年轻的司马昭终究是按捺不住,带着几分困惑,低声打破了沉默,“陛下改元青龙,普天同庆,对父亲信重之意,朝野共睹。可见陛下深知西陲安危,系于父亲一身,为何父亲……”
司马师相较于弟弟更为持重,他若有所思地接口道,声音低沉:“二弟,你细品诏书之言。陛下对父亲迫退诸葛亮、稳定西陲之大功,仅以‘朕心嘉之’四字带过,轻描淡写。反而,不惜笔墨,极力渲染青龙祥瑞,借改元、赐爵、免赋之举,将天下万民之心尽收于己身。这‘永固吾圉’四字,重在守成,意在告诫,而非鼓励我等乘胜进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