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赖母亲含辛茹苦,日夜操劳,与妹妹一起替人浆洗、缝补、织布,用微薄的收入供我读书……我深知家中艰难,寒窗十载,不敢有丝毫懈怠,只盼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让母亲和妹妹过上好日子,不再受苦……”
“去年侥幸通过府试,成为童生,本欲一鼓作气参加院试。谁知……上月接到家书,母亲因常年劳累,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急需银钱抓药治病。我……我囊中羞涩,无奈之下,只得向那‘利来钱庄’借了二两银子……本想尽快做工偿还。可母亲病重,药石不断,花费甚大,我在此酒楼跑堂,工钱微薄,实在……实在难以凑齐还款,这才……”说到伤心处,柳云卿已是泣不成声。
陈彦和那位中年文士静静地听着,脸上都露出了同情之色。陈彦心中更是唏嘘,他虽知寒门学子不易,但听到柳云卿具体的遭遇,才真切感受到这份不易背后的辛酸与沉重。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更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挣扎。
陈彦安慰道:“柳兄不必过于悲伤。孝心可嘉,志气可勉。眼下最要紧的是治好伯母的病,安心备考。”他想了想,又从怀中取出十两银子,塞到柳云卿手中,“这十两银子,柳兄且拿去,一部分给伯母治病,剩下的用作盘缠和备考之需。院试在即,切莫因债务之事耽误了学业。”
柳云卿看着手中的银子,如同烫手山芋,连连推拒:“使不得!使不得!陈公子已为学生解了燃眉之急,如此厚赠,学生如何敢当?”
陈彦坚持道:“柳兄不必推辞。这银子,算是我借给你的,待你日后高中,再还不迟。”他这话说得巧妙,既给予了帮助,又顾全了对方的自尊。
柳云卿看着陈彦真诚的目光,又想到病中的母亲和期盼的妹妹,泪水再次涌出。他深深一揖到地,声音哽咽却坚定:“陈公子大恩,云卿没齿难忘!今日之恩,他日若有所成,必当涌泉相报!”
这时,那位中年文士也开口道:“柳童生,家境贫寒非汝之过,逆境之中更当奋发。你有此孝心志气,已是难得。望你莫负这位小友相助之义,专心备考,力求上进。须知,朝廷取士,亦重德行孝义。”
他的话语温和却有力,带着一种莫名的鼓舞力量。柳云卿连连点头:“学生谨记先生教诲!”
中年文士微微一笑,站起身,对陈彦和柳云卿点了点头:“事情既已解决,老夫便先行一步了。二位,后会有期。”说罢,也不等二人回应,便转身飘然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酒楼门口。
陈彦和柳云卿连忙起身相送,心中都对这位气度不凡、言语恳切的中年文士心生好感,却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看似寻常的文士,正是本次院试的主考官,以务实严苛着称的提学御史——胡平。
胡平离开味香楼,走在回驿馆的路上,心中亦不平静。柳云卿的遭遇,让他看到了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的艰辛,而陈彦的仗义相助和沉稳气度,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见义勇为,少年可畏……此次院试,倒是有些意思了。”他喃喃自语道,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而酒楼内,陈彦又宽慰了柳云卿几句,并约定院试考场再见,这才与赵先生等人返回客栈。经过这番风波,他对于即将到来的院试,对于科举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
(第九十三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