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杨滔再次出兵灭嬴政,李世民联合铁木真拿下鲜卑(4)

长安城是被暖意与欢腾包裹的城。腊月二十三起便悬挂的朱红宫灯,不止朱雀大街,连坊间小巷的檐角都缀了小巧的羊角灯,灯上“福”字或为孩童手绘的稚拙笔迹,或为文人墨客的瘦金小楷,缠枝莲纹间还沾着昨夜零星的雪沫,

风吹过,灯影与雪光交织,将青石板路映得暖红交错。沿街商铺的春联下,还贴着“开门大吉”的红笺,门环上系着新换的绛色绒绳,虽闭门休市,

却透着藏不住的喜庆——西市的绸缎庄门楣上,春联是“锦绣裁春添国色,绫罗织彩贺年丰”,掌柜的在院内摆了炭火盆,正带着伙计们分装给老主顾的新年礼;

东市的酒肆虽关着门,却能闻到墙内飘出的屠苏酒香,混着隔壁点心铺残留的酥油香气,在街巷间弥漫。

巷陌深处,孩童们的嬉闹声更显鲜活。穿宝蓝色棉袄的稚童攥着糖瓜,糖汁顺着手指往下淌,却顾不上舔,只顾着追前面举着花炮的玩伴;扎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捧着一只布老虎,跟着哥哥们跑,

虎头垂着的绒球一晃一晃,笑声脆得像檐下的铜铃。城西北角的慈恩寺,钟声不仅悠扬,更带着节律——黎明时分是“醒世钟”,

每一声都沉厚绵长,唤醒沉睡的城池;辰时过后是“祈福钟”,钟声轻快,香客们排着队进香,香火缭绕中,有白发老者虔诚跪拜,祈求家人安康,也有年轻夫妇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愿孩子能在太平岁月中长大。

寺前的广场上,还有杂耍艺人搭起了简易戏台,翻跟头、耍流星锤的表演引得围观百姓阵阵喝彩,铜钱落入铜锣的声响,与钟声、笑声缠在一起,织就了长安最鲜活的年景。

太极殿内:威仪融暖意

承天门至太极殿的御道,不止有二十四对鎏金铜柱,柱础上还雕刻着莲瓣纹,被昨夜的薄雪覆盖了一角,晨光中泛着冷润的光泽。

铜柱上的五彩锦缎是蜀锦所制,红、黄、蓝、绿、紫五色相间,织着鸾凤和鸣的纹样,顶端的宫灯高有丈余,灯穗是珍珠串成,随风轻摆时,珍珠碰撞的细碎声响,混着殿外的钟声,

衬得宫殿愈发静谧。太极殿的九盏蟠龙宫灯,灯身并非寻常木雕,而是以楠木为骨,外层裹着透光的鲛绡,鲛绡上用金粉绘就的金龙,

鳞片是用细金线绣缀,灯内点着鲸油蜡烛,火光映照下,金龙的鳞爪仿佛真的在游动,欲挣脱灯壁腾飞。

殿内的西域贡毯,是波斯进贡的羊绒毯,底色为暗红,织着葡萄藤与孔雀纹,踩上去不仅悄无声息,还带着暖意,隔绝了地砖的寒凉。御座后的《四海升平图》,并非寻常画作,

而是由百名画师耗时三年绘制,画中江河用孔雀石研磨的颜料上色,城池的砖瓦用朱砂与金粉调和,田畴间的百姓衣着各异,有穿短褐耕作的农夫,有披蓑衣捕鱼的渔翁,

甚至能看清孩童手中的纸鸢,细节栩栩如生。御座是紫檀木所制,扶手上雕刻着盘绕的龙纹,龙头衔着玉珠,座位上铺着雪白的狐裘,是漠北进贡的珍品,暖而不重。

杨滔身上的明黄十二章纹龙袍,十二章纹各有讲究:日、月、星辰绣于双肩,象征帝王照临四方;山绣于后背,寓意稳重如山;龙绣于胸前,彰显皇权至上;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纹样,沿衣襟依次排列,

用金线与彩线交织绣成,针脚细密,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他束着的紫金冠,边缘镶嵌着七颗小珍珠,中央的东珠直径足有一寸,是深海所产,光华内敛却难掩温润。

此刻他手中摩挲着玉带,玉带上的和田白玉,雕成了如意纹样,触手生温,这是他登基时管仲所赠,寓意“政通人和,万事如意”。

堂下百官的朝服,各有规制却不失细节:管仲的紫色丞相朝服,领口绣着鹤纹,象征一品文官的尊贵,腰佩的金鱼袋,是用纯金打造,正面刻着“忠君爱国”四字,象牙笏板上刻着今日朝会的要事提纲;

王守仁的红色兵部尚书朝服,袖口绣着虎纹,玉带是墨玉所制,上面嵌着七枚绿松石,对应兵部七司;王安石的青色户部朝服,衣襟绣着谷穗纹,手中的账册并非普通纸张,而是用楮皮纸装订,封面覆着一层薄绸,上面写着六年户部汇总”;

褚遂良的绿色礼部朝服,绣着鸾鸟纹,腰间佩着玉佩,走路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鲁班的朝服虽也是青色,却因他常年劳作,

袖口磨得有些发亮,双手的老茧不仅布满掌心,指关节处还有几道深浅不一的疤痕,那是多年打磨木料、改良农具留下的印记。

右侧的蒯越,身着蓝色朝服,腰间的玉佩是暖玉所制,雕成了八卦纹样,他斜倚殿柱时,手指摩挲着玉佩的棱角,眼神看似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