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的苏醒与转变,像一剂效力复杂的强心针,注入了“曙光联盟”濒临崩溃的躯体。希望与忧虑并存,敬畏与恐惧交织。他额间那个暗金色的烙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众人,他们的领导者已非纯粹的凡人,而是与那神秘而危险的“秩序基石”深度绑定的存在。
联盟的机器,在林烨清晰而冷酷的指令下,再次高速运转,但这一次,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目标不再仅仅是生存,而是在倒计时结束前,找到那把虚无缥缈的“锁”。
赵建国的工作室灯火通明。他不再满足于修复和仿制,而是开始疯狂地拆解、分析那几把缴获的“清道夫”能量武器核心,结合数据柱中解析出的部分能量场模型,试图逆向推导出更高效、更稳定的能量转换公式。
“曙光-II型”的设计图板上,线条日益复杂,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近乎苛刻。
王磊的团队则在两线作战。一方面,他们根据林烨提供的、源自融合记忆的模糊坐标,动用所有计算资源,在浩瀚的、残缺的旧时代地理数据库中艰难地进行比对和定位,试图将那几个象征“可能遗迹”的光点,落实到具体的地形图上。
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尝试按照林烨的要求,利用碑林监测站的能量签名碎片,构建一个理论上的“反监测屏蔽场”,这项工作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一座根本不存在的桥梁,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
基地内部,一种新的训练科目被强制推行——极端环境下的紧急疏散与隐蔽。罗洪亲自督阵,将林烨带回的“时间不多”的警告,化为近乎残酷的训练标准。每个人,包括非战斗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地下掩体或预设隐蔽点的流程。
而林烨自己,则在适应和探索着自身的变化。
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更敏锐的感知和对净化核心能量如臂使指的操控,还有一种更加诡异、不受控制的能力——碎片化的预知。
这种预知并非清晰的画面或明确的信息,而是一种强烈的、源自本能的不安感,有时伴随着几秒钟极其短暂的、如同海市蜃楼般的未来影像碎片,而且往往与危险和死亡相关。
第一次发生时,他正在视察新建的防御工事。毫无征兆地,一股冰冷的恶寒攫住了他,眼前瞬间闪过一幅画面:一名正在高处焊接钢架的工人,脚下的脚手架突然断裂,整个人惨叫着坠下。画面一闪而逝,强烈的心悸让他几乎站立不稳。
“停下!上面的人,立刻下来!”林烨捂着额头,对着通讯器厉声喝道。
工人们虽然疑惑,但不敢违抗。几分钟后,就在那名工人刚刚落地不久,他之前站立的那片脚手架连接处,因为一个隐蔽的金属疲劳裂痕,轰然断裂!
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看向林烨的目光充满了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