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种完这一茬,再去救世界

我盯着屏幕上那行歪歪扭扭的小字,像是被一道无声的闪电劈中,从脊椎一路烧到天灵盖。

不是数据流,不是量子编码,不是任何高科技能解析的东西——只是一个孩子用炭笔写下的句子。

可它比所有文明遗存都更沉重,比整座广寒宫的数据库加起来更有分量。

我们以为自己是火种。

可原来,火种一直藏在地下,在黑暗里一笔一划地画着春天。

常曦站在主控台前,身影被幽蓝的数据光映得近乎透明。

她没说话,但我知道她在看什么——那幅向日葵。

金黄的脸盘朝着虚空中的太阳,叶片舒展如祈祷的手掌。

那是上古时代最常见的园艺图谱,编号:向日葵-L3,出自《悬圃植物志·卷五》。

也是她母亲亲手绘制的教学样本。

她的手指微微颤抖,第一次在我面前失去了万年守望者的冷静。

“他们……保存了‘根脉窖’的访问密钥?”她低声问,像在自言自语。

“不是保存。”我轻声接道,“是传承。一代代教下去的。就像我妈教我认第一株番茄苗那样。”

空气凝滞了几秒。

突然,素女调律者的声音响起:“侦测到信号源稳定频率锚点,坐标锁定:北纬39.8°,东经116.4°,深度约2978米。信标残余能量低于阈值,推测为间歇性手动激活。”

“人工维持?”我猛地抬头,“他们还能发电?”

“不完全是。”灵枢守脉者介入,声音如青铜鹿角轻叩石磬,“生物共振墙仍在运作,能源来自深层地热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组。规模极小,仅够维系基础照明与信息存储……但他们有‘心烛残焰’。”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

心烛残焰——上古“羲和计划”最后部署的集体意识备份系统。

将濒死科学家的记忆、情感、意志压缩成一段段精神波纹,封存在月壤晶格与地球岩层之间,等待后人唤醒。

传说中,它是文明的回音壁。

而现在,它正通过那些孩子的画纸、课本、低语,缓缓苏醒。

“他们在用记忆播种。”常曦终于转身,目光如刀锋般锐利,“不是重建生态,是在重建‘认知’本身。植物是什么,阳光长什么样,风怎么吹过麦田……这些本该本能知道的事,现在要靠图画和故事来传递。”

她顿了顿,声音忽然低了下来:

“如果连‘绿’都要靠想象才能存在……那活着,本身就是一场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