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起简易成分分析仪探针接触两枚钱币:“真币使用的合金是我们反复试验确定的配方,几种微量元素的比例很难模仿。假币的金属成分接近,但比例有细微差异,导致密度、硬度和色泽都有差别,普通人手感敏锐些就能察觉。”
“能锁定制作来源吗?”陈默问。
“很难。”陈浩摇头,“对方有不错的冶金和冲压技术,但应该达不到我们工坊的精度。假币的模具可能来自……内部流失,或者他们设法获得了我们初期废弃的试制品进行了反向测绘改良。关键是,他们掌握了近似配方的合金冶炼能力,这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
技术线索指向了拥有一定工业能力的目标,范围缩小了,但依旧模糊。
与此同时,陈雪的情报网络也高速运转起来。她调动了市集的隐蔽眼线,追踪那些频繁使用大面额货币、尤其是近期突然“阔绰”起来的人员动向;同时,她开始严密监控堡垒内所有能接触到金属冶炼、模具加工环节的工坊和人员,并排查近期物资申领记录,尤其是那些可用于合金冶炼的稀有金属原料。
陈默自己,则像一个真正的侦探,深入市集,听取居民的抱怨,观察交易细节,甚至亲自用手去感受那些被指认的假币。他那经过强化的感知,虽然无法直接“看穿”真假,但对细微差异的辨别远超常人。他发现,假币的流通似乎有某种规律,在某些特定区域和与某些特定人员的交易中出现的频率更高。
线索一点点汇集。
陈雪那边首先取得突破。她的一个线人报告,有一个小型金属加工作坊,近期曾偷偷处理过一批不符合常规标准的金属废料,其成分与假币合金高度相似。同时,监控显示,该作坊的一名学徒,与市集上一个最近出手大方的皮货商往来密切。
陈锋带领的“狼群”小队,在接到陈默指令后,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对目标和其关系网进行了全天候的监视。
收网的时机很快到来。在一个深夜,那名皮货商与作坊学徒在一处废弃仓库进行“交易”时,被当场抓获,人赃并获。搜查仓库,发现了尚未运走的假币成品、半成品、简陋的冶炼炉和精心仿制的冲压模具。
审讯结果令人心惊。主谋并非外部渗透,而是堡垒内部几个早期加入、拥有一定技术背景、却对现有贡献点分配制度不满,妄想通过这种手段快速敛财的前工程师。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窃取了早期废弃的试制币和部分合金配方,在外围一个隐蔽山洞建立了简陋的作坊。
犯人落网,公审,严惩。消息公布,暂时平息了居民的恐慌,但信任的裂痕已然产生。人们仍然会下意识地摩挲、检查每一枚到手的家园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