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这岂能容忍?

姜维亦附和道:“若主公真想用他,直接绑来便是!”

跟随曹舒久了,二人行事也越发不拘一格。

曹舒摇头失笑:“强扭的瓜不甜,何况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本公子不愿用强。”

“他一生追求理想,又心系百姓,若能得他相助,莫说蜀地,天下民心亦可归附。”

“单是他所创的直百钱,你们谁能想出如此精妙之法?”

邓艾、姜维闻言低头。

论行军打仗,他们已颇有建树,但治理内政、经营经济,远不及诸葛亮、鲁肃这等大才,甚至连杨修也难望其项背。

正因如此,曹舒才亲自前来相邀。

蜀汉虽灭,但益州与中原分隔已久,若治理不善,日后必生祸患。

正如历史上的西晋,即便没有八王之乱,其在益州的薄弱统治也终将酿成大乱。

在八王之乱爆发前,益州就出现了成汉政权的叛乱。战乱过后,益州更是烽火连天。

曹舒希望请诸葛亮出山,与鲁肃一同辅佐朝政。考虑到二人的特殊身份,若能归顺,必将受到重用。

三日后,曹舒再次造访诸葛亮的草庐。这次随行的除了邓艾、姜维、王双、许仪等人,还有两位特邀宾客——赵云和诸葛恪。

当草庐门开,见到赵云与诸葛恪时,诸葛亮略显惊讶。

孔明,别来无恙。赵云问候道。

诸葛恪笑言:二叔,侄儿来看您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在二人之间游移,带着询问之色。

曹舒解释道:孔明,这二位是我特意带来见你的。子龙与你的交情自不必说。至于元逊,如今担任我的长史,协助处理政务。

诸葛亮此前并不知晓诸葛恪已归顺曹魏,还以为侄儿仍在江东侍奉兄长诸葛瑾。

孔明,不请我们进屋吗?本司空还带了烧鹅和美酒。曹舒笑道。

诸葛亮会意点头,明白曹舒此番准备充分,赵云和诸葛恪显然也是为此而来。

入座后,曹舒望着诸葛亮身后的藏书,忽然感慨:孔明可曾想过,天下有多少聪慧孩童因贫苦无缘读书?若能让求学之人都能读书,该有多好。

听闻此言,诸葛亮肃然起身,郑重行礼:公子心怀天下,亮深感敬佩。

曹舒所言非虚,读书难问题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贫富悬殊。

印刷术与世家对典籍的掌控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在印刷技术尚未问世时,珍贵典籍往往仅存孤本。

想要阅读这些着作,唯有依靠手工抄录。

否则,求学之路便无从谈起。

寻常百姓家的子弟更是连接触书籍的机会都难以获得,读书求学自然成了奢望。

关于印刷之术,曹舒已计划近期着手研制。

然而书籍的印制与流通事宜,仍需周密筹划。

当曹舒谈及此事时,诸葛亮内心如遭 ,信念产生了动摇。

若能成就这般造福苍生的伟业,确实胜过争夺天下虚名。

不过,出身世家的诸葛亮深知门阀对王朝的危害。

最棘手的是,这些势力如同野草般难以根除。

纵使暂时清除,日后仍会再度滋生。

历代兴衰,莫不如此。

当权财重新分配后,位居上位者总会逐渐膨胀,终致滥用权柄,引发新一轮的王朝更迭。

人性使然,功成名就后难免提携亲族。

即便自身能坚守初心,那些受惠的亲属却未必能保持操守。

最终必将导致社稷动荡,黎民遭殃。

经过与诸葛亮的长谈,曹舒将劝说重任交给了赵云和诸葛恪。

大义陈述之后,还需以情动人。

诸葛恪以亲族身份,赵云则以同僚挚友的姿态,二人合力劝说之下,诸葛亮愈发踌躇。

毕竟他才三十九岁,正值壮年。

就此归隐山林,不仅愧对先父先祖,连自己这关也难以越过。

终于,诸葛亮下定决心走出草庐,准备再创一番功业。

臣诸葛孔明,拜见主公。

诸葛亮向曹舒郑重行礼,正式认主。

孔明不必多礼。

正好有要事相托。

曹舒含笑说道。

随即从许仪手中取过地图,递给诸葛亮。

依你之见,益州与南中地区当如何划分行政区域?

一日之内,可否拟出方略予我?

诸葛亮接过曹舒递来的舆图,羽扇轻摇。

绘制行政疆域,本是孔明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