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杨家后人世代铭记此事,视之为家族之痛。

汴梁北门外,柴皓银甲白马,手持苍龙曜日枪巡阅三军。忽然勒马扬枪,声震九霄:朕今统率三军,亲征北伐!必当荡平胡虏,肃清北疆!大周儿郎,随朕出征!

靖康元年九月初,雁门关内外旌旗招展,战鼓震天。

十余万披坚执锐的将士如铁流般涌出雄关,铠甲在秋阳下闪耀着冷冽寒光。各色军旗迎风招展,绣着的龙纹似要破空而去,铆钉在布面甲上如星子般璀璨生辉。

中军处,周字皇旗与柴字帅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四周簇拥着四象战旗与日月旌幡,彰显着天子亲征的威仪。虽值靖康年号未改,中原却已换了新主——柴周王朝正以超越先祖的强盛之姿崛起。

柴皓立于帅旗之下,众将环侍。望着蜿蜒如龙的军阵与险峻山河,大将们胸中豪情激荡。这些昔日赵宋不得志的将校,或是 上梁山的豪杰,如今都在柴皓麾下找到了用武之地。

他们中有人曾饱受排挤,有人落草为寇,更有人险些成为招安政策的牺牲品。而今追随柴皓,不仅洗去了草莽出身,更成为新朝砥柱,在青史留名的战功中找到了毕生追求的价值。

被誉为守护黎民的铜墙铁壁,大周王朝的擎天支柱!

这在从前,简直是他们做梦都不敢奢望的荣耀!

这一切,都源于那面飘扬的柴周旗帜下,被将士们如众星拱月般尊为天神的周天子——柴皓!

此刻,全军将士深信,这位带领他们缔造无数传奇、威震四海的年轻圣主,必将引领他们铸就更辉煌的伟业!

小主,

被将领们环绕的柴皓,听着部属们赞叹山河雄奇、盛赞新朝军威的豪言,淡然笑道:山河虽壮,然社稷之本在于仁德而非险阻。国家安危,系于将士们血染沙场、扞卫疆土,而非地势之利。

他挥鞭指向雁门关外古长城遗迹:这道雄关历经沧桑,却屡被胡骑突破,铁蹄践踏中原。故山川之险不可恃,关隘之固不足依。唯有铁血之师,方是护国安邦的真正长城!

诸位爱卿,正是我大周子民最坚实的屏障!此番北伐,朕要与众卿共筑血肉长城,绝不容金兵一卒一骑越过边境!将敌寇拒于国门之外,诸将可有此壮志?

岳飞、高宠、韩世忠、张清、庞万春、吴玠吴璘等将领闻言,齐声雷动:陛下以万乘之尊亲临战阵,臣等身为大周将士,自当马革裹尸,何惧生死!

柴皓欣慰颔首。将领的胆识就是全军的魂魄,这些虎将如此豪气干云,麾下将士必当所向披靡。这份胆魄,半出将帅天生勇武,半因柴皓坐镇中军——统帅就是将领的胆气之源!

自柴皓自梁山崛起以来,战无不胜的煌煌战绩,让全军上下虽面对两倍于己的金兀术三十万大军,却无一人面露惧色。金兵势众又如何?大周儿郎,一汉可敌十胡!

当大周十余万铁甲雄师踏出雁门关时,云州方向的金兀术大军也已列阵待发。两军默契地向着代北草原推进,即将在这片广袤战场展开惊天对决——大周要为百姓守住国门,而金兀术,亦怀着他不可告人的谋划。

完颜宗望曾率十万铁骑进犯河东,遭柴皓多次伏击,损兵折将,最终命丧沙场。

金兀术此番吸取前车之鉴,避开中原腹地,集结优势兵力于边境,欲与柴皓展开正面决战。此举既可发挥金国铁骑所长,又能缓解粮草运输之困。

云州地处中原北疆,毗邻雁门关。在此与柴周大军交锋,粮道畅通无阻。三十万金军旌旗蔽日,牛羊成群,军威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