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双方最终不欢而散。

当初赵佶被秦桧迎回汴梁时,特留二子在镇江,本欲制衡太子赵桓。既防独子懈怠,又选诸子中才干较优者,遂有赵楷、赵构同驻行宫之局。

赵佶膝下尚有两子,长子赵桓若对他不孝,余下二子为夺皇位与太上皇扶持,定会竭力营救并厚待于他。

这便是赵佶的盘算,冷酷自私如他,连亲子亦在算计之中。

只可惜,赵佶的苦心终是徒劳。

他已成大周新帝柴皓刀下亡魂,既无赵佶,又何需太上皇的支持?

闻讯的赵构与赵楷当即各自结党,争相拉拢江南士大夫。

而那些士大夫亦是蛇鼠一窝,置二帝之死于不顾,率先争抢起从龙之功。

“郓王乃太上皇第三子, 之三帝,年长于康王,理当继位!”

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扬州知州吕颐浩捋须缓言。

镇江属江南东路辖境,吕颐浩身为安抚使,此刻官职最高。

两浙、江南西路、川蜀四路及湖广诸路安抚使虽众,但因路途遥远尚未抵达。

吕颐浩欲趁此时机拥立郓王赵楷,如此他作为首倡者,自可居从龙首功,顺势成为新朝 。

吕颐浩一 员随即附和:“郓王年长德劭,酷肖太上皇,昔年本为太子人选,只因金人南下,太上皇仓促传位 。如今神器更迭,柴贼 ,皇位当归郓王,此乃天命!”

“臣附议,郓王当为天子!”

这些附和者皆与吕颐浩交好,官位不低,其支持足以令赵楷在江南东路立足。

赵楷年长,精通琴棋书画,类其父赵佶,按例康王赵构本无资格与之相争。

众官拥戴赵楷顺理成章,吕颐浩若为 ,他们亦可位列副相或枢密使之职。

“此言差矣!郓王虽有才艺,不过雕虫小技,且 轻浮,不堪为君!康王虽年少,却沉稳有度,具雄主之姿,理当继位!”

应天府府尹黄潜善出言反驳。

宋朝南都应天府位于商丘,距汴梁不远。黄潜善见数十万河防大军溃败、柴皓兵逼汴梁时,察觉形势危急,果断弃城南逃。

作为与路级平级的南都,应天府地位尊崇。但黄潜善仅率亲兵逃至江南,在江南东路势力薄弱,难以抗衡当地安抚使吕颐浩。权衡之下,他转而拥立康王赵构——在赵构支持者中,黄潜善官职最高。

持相同想法的士大夫不在少数。他们自知难以与吕颐浩等人争夺拥立郓王赵楷之功,便退而支持康王。若赵构登基,黄潜善有望拜相,其余人亦可位列副相。

国难当头,当立雄主而非庸长。康王沉稳,堪承大统!又一人出列声援,正是长腿将军刘延庆,刘光世之父。昔年赵桓即位时,刘延庆因属童贯党羽遭贬。其子刘光世贿赂秦桧得任鄜延路兵马经略使,却在黄河防线贸然炮击未果,反被柴皓部将凌振炮毙。刘延庆却因祸得福,得以在江南参与拥立新君。

武夫安敢妄议国事!吕颐浩见刘延庆支持赵构,立即厉声呵斥。黄潜善当即反唇相讥:吕安抚至今仍轻蔑武将,莫非欲独抗柴贼?连刘太尉都拥戴康王,足见民心所向!

刘延庆也配称太尉?我辛兴宗不输他分毫!淮南东路安抚使辛兴宗踏入门槛高声喝道。这位童贯旧部原为西军将领,经童贯提拔出任淮南帅臣,官阶与老上司种师道同级。他率军星夜赶来,正是要为从龙之功押注。

辛兴宗的加入使郓王赵楷阵营声势大涨。此时随行人群中忽有人进言:下官以为刘太尉所言极是。国难当立贤君,且康王封号暗合天命——康地属南,正应江南立帝;郓王封国在山东郓城,岂非南辕北辙?

那里已是柴贼的地盘,郓王登基为帝,却丢了封地,如同无根浮萍,恐怕与天命不符。”

这道人影不仅站出来力挺赵构,更搬出一套天命之说,顿时令康王赵构及其支持者面露喜色。

对啊!他们怎么没想到封号与天命相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