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赴京路上新奇景,初闻四合院深藏

几场透雨浇过,辽东半岛的初夏便带着一股子湿漉漉的、草木疯长的劲儿来了。靠山屯被笼在一片新绿之中,海风裹挟着槐花的甜香和海水特有的咸腥,吹得人懒洋洋的。

孟家新盖的瓦房里,却是一番忙碌景象。王秀娥和韩晶晶正把最后几件行李打包,大多是给孩子们准备的换洗衣裳、路上吃的干粮,以及一些孟礼欢坚持要带的家乡特产——几包上好的海米、几串风干的海鱼、还有一小坛子王秀娥亲手腌的蟹酱。

“哎呀,欢子,非带这些干啥?听说北京啥没有?让人看了笑话咱土气。”王秀娥一边用力压着包袱皮,一边絮叨。

孟礼欢正把丫蛋架在脖子上,逗得小丫头咯咯笑,闻言笑道:“娘,北京是有,可没咱这味儿。带给秦哥他们尝尝鲜,比啥贵重东西都强。再说,咱就是这海边长大的,带的也是咱的本分,有啥可笑话的。”

韩晶晶在一旁抿嘴笑,手里利索地给海娃换上新做的小褂子。她心里也有些忐忑,长这么大,她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这回可是要去首都北京了!但看着丈夫那沉稳笃定的样子,那点不安也就化作了隐隐的期待。

“爹,北京有天安门吗?有照片上那么大吗?”丫蛋搂着孟礼欢的脖子,奶声奶气地问。

“有,比照片上还大,还威风!爹带你去瞧,还能去看升国旗!”孟礼欢把女儿放下来,摸摸她的头,“到时候丫蛋可得起早,不能睡懒觉。”

一切准备停当。第二天天还没亮,孟礼欢一家,加上跟着去帮忙安置、顺便见世面的本家一个机灵小伙子孟小军,坐上了屯里赶大车的刘老汉的车,颠簸着往县城火车站去。

到了火车站,那喧闹的景象就让一家人开了眼。提着大包小裹的旅客,穿着各种样式的衣服,南腔北调的叫卖声、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广播里嘹亮的进行曲……交织成一曲八十年代特有的出行交响乐。

孟礼欢买的是卧铺票,这又让王秀娥一阵心疼钱。找到车厢,安顿下来,看着整洁的床铺和狭小但功能齐全的空间,一家人这才松了口气。

火车“哐当哐当”地开动,窗外的景物开始缓缓后退。农田、村庄、河流、远处的山峦,像一幅流动的画卷。丫蛋和海娃扒在车窗边,小脸紧贴着玻璃,看得目不转睛。

“快看!牛!好多牛!”

“那是工厂吗?冒烟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