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转瞬即逝,时间来到上午十一点四十五分。
选手准备区再次响起清脆而急促的哨声。
“所有参赛选手注意!”裁判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场地,“第二个比赛项目:50米手枪慢射,现在开始!”
与第一个项目速射不同,这个项目更考验选手的精准、心态和耐心。
项目规则简明扼要:
子弹数量:10发记分射。
射击时限:10分钟。
弹夹配置:每位选手配备三个弹夹。
其中两个为满弹夹(各17发),另一个为10发弹夹。
弹夹用途:前两个满弹夹主要用于试射和弹道校正,帮助选手适应50米距离的弹着点和环境因素。
只有最后10发子弹的成绩会计入最终排名。
比赛分组进行:32名选手,分为4组,每组8人同时上场。
当第一组选手在引导下走向50米射击地线时,不少人都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
50米的距离,在室外环境下,即便是微风,对子弹的影响也会比15米显着得多。
更何况,还要克服开枪时,低温带来的身体细微颤动。
1~8号选手站定。
身后的安全员递上第一个装满17发训练弹的弹夹。
站在射击地线上,如果不借助任何光学辅助器材,50米外的靶纸在肉眼看来,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浅色方块,上面的环数刻线根本无法分辨。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命中目标,只能依赖枪械的机械瞄具,并完成从“模糊目标观察”到“精准瞄具对齐”的转变。
由于机械瞄具没有放大功能,射手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和视觉习惯,找到并维持“三点一线”的完美状态——即准星、照门缺口与远处那个模糊的靶心,在一条绝对笔直的想象线上对齐。
“第一组选手——准备!”裁判举旗高喊。
八名选手屏气凝神,几乎同时举枪,开始各自的试射与调整。
砰...砰...
零星的枪声开始响起。
他们仔细感受着风速,观察着远处靶纸上溅起的尘土或留下的弹孔,不断微调着自己的瞄准基点、持枪力度和击发节奏。
很快,场上的选手们相继清空了用于试射和校正的两个弹夹。大多数人的表情并不轻松,显然50米距离带来的挑战远超预期。
“试射准备结束!安全员,更换靶纸!”裁判的声音响起。
安全员们迅速上前,将靶纸取下,换上了崭新的记分射靶纸。随后,他们将那个10发记分子弹的弹夹,递到每位选手手中。
“记分射——开始!”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