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街谈巷议,怒火燎原

另一人接口道:

“不错!我朝立国,以律法治天下,以信义行商贾。

今子民受辱于外,若朝廷坐视不理,岂非寒了天下万民之心?

亦使四方藩国轻视我朝!

此战,非为一人之私仇,实为护我大宋国体,扬我华夏之威!”

这些年轻人,将事件上升到了帝国尊严的高度,

他们的声音通过文章、诗赋和街头演讲传播开来,进一步推动了舆论的风潮。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被愤怒冲昏头脑。

在一些较为清雅的茶馆或私密的书房里,也能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儒,慢悠悠地品着茶,对身边的朋友叹道: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贵霜远在万里之外,山川阻隔,劳师远征,耗费钱粮无数,一旦开启战端,死伤必众。

为了两个商贾之事,大动干戈,是否值得?

况且,那刘璋张朱所言,是否尽实?那刘备在贵霜,又是否全然无辜?

还需仔细斟酌啊。”

他的朋友点头附和:

“老先生所言有理。老夫听闻,那刘备在贵霜,与波调过往甚密,

甚至插手其内政,有关张为其冲锋陷阵,这岂是寻常商贾所为?

其中纠葛,恐非表面那般简单。一旦开战,玉石俱焚,受苦的还是两国百姓。

朝廷当以交涉、施压为主,迫那波调认错赔偿,方为上策。”

然而,这些呼吁冷静、谨慎的声音,在汹涌澎湃的主战浪潮中,显得如此微弱,很快便被淹没。

复仇的情绪,维护帝国商誉与尊严的呼声,成为了开封城的主流。

并且迅速往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民间舆论沸腾,那些与西域贸易息息相关的商业巨头,

以及本就与刘备、刘璋等人有旧交或恩怨的昔日豪雄们,也纷纷站了出来,

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立场,进一步推波助澜。

袁绍在他的“汝南商号”举行了一场小型的记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