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犯罪的幽灵在社会上空徘徊,苏黎世悬案和层出不穷的商业间谍事件,如同冰冷的雨点,敲打着每个人脆弱的神经。公众的恐慌、企业的压力、GCEPC的紧急需求,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推力,将王大锤和他的工程团队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们必须尽快将“心盾”从一个实验室原型,变成一件能够大规模普及的、可靠的防御武器。
“赫菲斯托斯”计划
项目被正式命名为“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以希腊神话中的火神与工匠之神命名,寓意着锻造出能抵御意识之火的盾牌。王大锤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挑战,更是一场与潜在犯罪者、与恐慌情绪、甚至与时间的赛跑。
技术核心:从“干扰”到“重构”
“心盾”1.0版本主要基于“意识噪声注入”原理,即在用户周围产生一个杂乱的意识场,干扰外部的意识探测,类似于用噪音掩盖对话。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但副作用明显: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用户自身也会感到精神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且对高强度的意识入侵效果有限。
王大锤的目标是开发出2.0版本,其核心理念从被动“干扰”升级为主动“场域重构”(Field Reconstruction)。他设想,“心盾”2.0不应该只是制造噪音,而应该在用户周围构建一个稳定、协调且具有特定“反射”或“吸收”特性的个人化意识屏障。
材料与能源的突破
实现这一构想的关键,再次回到了材料科学和能源上。王大锤决定冒险一搏,尝试小规模合成一种比“静寂结晶”更进一步的“动态共振晶体”。这种晶体的原子结构并非完全静止,而是能够在特定能量驱动下,进行极其细微的、可编程的周期性振动。
“想象一下,”他在团队会议上解释,“它不是一面死寂的墙壁,而是一层活性的、不断调整自身‘表面’的智能薄膜。当无害的意识交流(比如朋友间的共情)触及它时,它会像水一样允许其温和地流过;但当探测到带有恶意或入侵性质的意识波动时,它会立刻改变振动模式,将其反射或吸收消散。”
能源供应则借鉴了“现实之镜”平台的经验,采用微型化的、基于真空零点能谐振原理的“场效应电池”。这种电池能提供极其稳定和纯净的能量流,确保“心盾”的持续运行,且几乎无需充电。
“墨丘利”的深度介入
这一次,“墨丘利”不再仅仅是辅助计算,而是深度参与了核心算法的设计。防御意识入侵,需要识别恶意意图的模式,这涉及到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的模式识别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