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监管与培训的迫切性

GCEPC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1. 风险评估与分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意识能力(从治疗、协同到扭曲、侵入)进行风险等级分类。

2. 立法框架:起草《意识能力应用与管理国际公约》草案,界定合法与非法的意识行为,确立基本权利(如意识隐私权、免受意识侵害权)和责任。

3. 认证与培训:设立全球统一的“意识实践者”认证标准。任何从事专业级意识应用(如治疗、大型协同)的个人或团体,必须通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能力认证。同时,推动将基础“意识素养”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4. 监测与响应:建立全球性的“意识活动监测网络”,与现有的环境背景监测站整合,用于早期发现异常的意识波动(如无意识现实扭曲)。并组建快速响应小组,处理相关事件。

5. 伦理边界界定:就一系列尖锐的伦理问题展开研究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例如:意识能力能否用于刑事侦查(读取记忆)?能否用于增强士兵体能或感知?意识层面的“说服”与“洗脑”界限何在?

基金会的角色转变与内部升级

GCEPC的成立,将“熵减基金会”从幕后的研究推动者,推到了台前的规则制定与执行者的位置。林登的权力和责任空前增大,同时也将基金会置于全球舆论和监督的焦点之下。

基金会内部迅速重组。南曦的团队除了继续深化研究,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为GCEPC制定技术标准和培训大纲上。她和顾渊合作,开始设计一套用于筛查潜在“现实扭曲者”的早期预警协议,其核心是识别那些与无意识现实扭曲高度相关的特定脑波模式和生理指标。

王大锤的工程团队则接到了新的任务:研发个人用的“意识隐私防护装置”(代号“心盾”2.0)和用于公共区域的“意识场稳定器”。前者旨在保护普通人免受未经许可的意识窥探或影响,后者则试图在机场、政府大楼等关键场所,创造一个抑制恶性意识活动(如无意识扭曲或故意破坏)的稳定环境。这些设备的原理,部分借鉴了“现实之镜”的屏蔽技术和顾渊调谐意识场的方法。

“意识素养”——新时代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