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小规模的成功

这次成功像野火一样在百人小队中蔓延。其他小组纷纷效仿,开始寻找那种超越语言、基于共鸣的协同方式。个体的独特性不再是障碍,反而成了丰富集体场域的多样性和韧性来源。

第三、四周:纯度的升华。

随着训练的深入,志愿者们与“共鸣基频”的匹配度稳步提升。他们不再需要刻意“观想”或“努力聚焦”,而是能够自然而然地栖息于那种深层的协调状态。南曦的量化指标显示,这支百人小队的平均“意图纯度”指数,尤其是“谐波关联”度,已经远超第一次全球冥想时千余人的水平。

实验日到来。气氛凝重而肃穆。没有全球范围的连接,只有这一百人,在冰盖之下,他们的意识通过高度优化的本地网络,与轨道上的“探针一号”紧密相连。

“同步开始。”

没有第一次的磅礴,却有一种内敛的、如同深海般的力量在凝聚。指挥中心(设在“北极星”内部)的屏幕上,百人的集体脑波视图几乎在指令下达的瞬间就进入了高度同步状态,Gamma波的相干性曲线陡峭上升,稳定在一个令人惊叹的高位,波动极小。

顾渊在遥远的基金会医疗中心,通过专用链路感知着。他“听”到的,不再是夹杂着杂音的合唱,而是一曲纯净、悠远、仿佛由单一乐器奏出的宏大惊人之鸣。几乎没有不协调的波动,只有一种深邃的、稳定的、充满创造力的意图在流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轨道上,“探针一号”的量子干涉仪数据流开始刷新。

这一次,效应来得更快、更猛烈、更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