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心灵同步”协议

在VR训练中,志愿者不再被要求观想具体物体,而是先通过呼吸和身体扫描达到放松状态,然后尝试去“感应”和“调谐”到这个预先加载的“共鸣基频”。生物反馈会显示他们当前的意识状态与这个“基频”的匹配度。

电竞选手陈凯发现,这比观想螺旋更难,但也更有趣。这不像打游戏有明确的目标,更像是一种……调音?他需要放下所有“努力”的心态,只是去感受那种无形的、弥漫的“振动”,然后让自己的注意力、甚至呼吸的节奏,自然而然地与之对齐。当他偶尔做到时,反馈屏幕会显示匹配度急剧升高,同时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的平静与连接感,仿佛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某个更宏大存在的一部分。

3. 从“个体同步”到“场域共建”

旧协议侧重于每个个体与中心目标的连接。新协议则强调志愿者彼此之间意识场的相互感知与共建。

在新的“动态协同任务”模块中,志愿者们被分成小组,他们的意识场可视化界面是相互连通的。每个人都能“看到”队友意识场的状态——哪里稳定,哪里波动,哪里出现了不协调的“噪声”。

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各自维持一个能量场,而是共同“编织”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意识共振场。当一名队员因为疲劳而意识场出现波动时,其他队员不是指责或忽视,而是尝试通过加强自身的稳定,或者发出一种温和的“调谐脉冲”(一种通过意念引导的、旨在帮助同伴回归同步的微弱意识信号),来帮助他重新稳定。这要求极高的同理心、非语言的沟通和对集体状态的整体感知。

小主,

里奥,那位桑巴鼓手,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他本能地将鼓队中那种非语言的节奏感应带入了意识场。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小组意识场中微小的“节奏”偏差,并率先发出协调的“脉冲”,引导整个小组回归和谐。他形容这种感觉:“就像在带领一个无形的、巨大的乐队,每个人都是一件乐器,我们需要共同奏出最和谐的音符。”

4. 量化“意图纯度”

为了客观评估新协议的效果,南曦需要量化顾渊提出的“意图纯度”。她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算法,分析志愿者在训练和实验过程中的脑波信号、生理数据以及任务表现。

“纯度”并非指没有杂念,而是指:

· 一致性:不同大脑区域活动的协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