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断断续续地向翘首以待的南曦、王大锤和赵先生描述了他的感知。
指挥舱内一片寂静。虽然顾渊的描述依旧主观,但结合AI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的、亚马逊区域生态活动在特定时段表现出的、超越随机性的高度空间协同性(尤其是在应对模拟环境压力时),证据链正在变得清晰。
“我们……我们可能真的捕捉到了‘盖亚’的脉搏,”南曦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至少是它在一个重要器官上的脉搏!”
王大锤看着协同性分析报告上的峰值图表,喃喃道:“这玩意儿……真的存在。一个星球的……‘想法’?”
赵先生则迅速记录着,并开始起草给基金会的报告,建议立即启动更高优先级的、全球范围的“行星意识场”探测计划。
四、 对“盖亚假说”的深化与对人类自身的启示
这次对“森林梦境”的成功( albeit 有限)探测,极大地深化了他们对“地球盖亚假说”的理解:
1. 意识的多层次性: “盖亚意识”可能并非一个单一的、集中的大脑,而是一个分层级的系统。有像亚马逊这样区域性的、功能特化的“子系统意识”(或“器官意识”),它们共同构成了更宏大、更整合的全球意识场。
2. 思维的时空尺度: 行星级意识的思维速度可能与人类截然不同,其“决策”周期可能以年、世纪甚至地质年代为单位。其“逻辑”是基于系统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逻辑。
3. 保护机制与个体性: 那层感受到的“边界”或“阻力”,似乎是为了保护更深层的意识核心,也可能是一种防止子系统意识过度影响整体,或防止像人类这样高度个体化的意识贸然闯入并扰乱其缓慢节奏的机制。
4. 对人类“离线”状态的新启示: 人类的个体化、内聚化意识,或许正是从这种缓慢、弥散的“盖亚梦境”中分化和独立出来的结果。那层“隔膜”,可能既是保护(防止人类意识被庞大的星球意识同化),也是隔离(使得人类难以直接感知和接入“盖亚”及其背后的银河网络)。
这次实验,虽然没有提供关于“收割者”的直接情报,但其意义或许更加深远。它让人类第一次,以科学实证的方式(尽管还是初步的),触摸到了孕育自身的星球那神秘的心跳。它揭示了一个活着的、有意识的地球,而人类,只是这个宏大生命体表面,一个独特而年轻的组成部分。
带着这份对家园的新认知,“启明星”号将目光重新投向前方那颗巨大的气态行星。木星的意识,又会是怎样的景象?是否会像亚马逊的“森林梦境”一样缓慢古老?还是会像其狂暴的外表一样,充满毁灭与创造交织的混沌之力?
对木星的探索,即将开始。而他们心中,已经装下了一个活着的、会做梦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