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地球盖亚假说

二、 假说引发的深层疑问与辩论

这个强化版的“盖亚假说”立刻引发了团队激烈的讨论和更深层次的疑问。

王大锤首先从工程角度提出质疑:“老顾,你这个想法很吸引人,但如何证明?我们怎么去‘测量’一个星球的意识?它的‘大脑’在哪里?它的‘思维’如何体现?难道我们要去监听板块运动的声音,或者解读季风模式里的信息吗?这听起来比探测木星意识还要玄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正是挑战所在,”顾渊承认,“‘盖亚’如果存在,其意识模式必然与人类或‘苏’截然不同。它可能没有集中的‘大脑’,其‘思维’是整个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涌现属性。我们或许无法与之进行‘对话’,但我们可以尝试探测其意识活动的迹象——比如,寻找全球范围内、无法用已知物理模型完美解释的、高度协同的生态或地质事件;或者,尝试检测是否存在一种弥散的、与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特殊的行星级生物场或意识辐射。”

南曦则关注其战略意义:“如果‘盖亚意识’存在,并且人类的‘离线’状态与之相关,那么理解‘盖亚’,就可能成为理解我们自身意识起源和未来走向的关键。甚至……如果我们能找到与‘盖亚’建立连接的方法,是否可能借助整个星球生态系统的力量,来应对‘收割者’的威胁?或者,至少能更清晰地了解那层‘隔膜’的本质,为人类是否应该、以及如何‘接入’银河网络提供决策依据?”

这个可能性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潜在的、沉睡的盟友?这想法过于宏大,但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日冕”不就是一个恒星尺度的盟友(或主宰)吗?

赵先生保持着冷静,提出了最现实的问题:“基金会内部对‘盖亚假说’早有研究,但一直缺乏决定性证据。我们现在提出的这个基于‘意识频谱’的模型,虽然更具说服力,但验证它需要庞大的资源和全球性的协作,这在当前‘收割者’威胁迫在眉睫的背景下,优先级如何界定?我们是应该集中精力于木星和‘日冕’,还是分出一部分资源,立即启动对地球‘盖亚意识’的探测?”

这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难题。木星是近在眼前的下一个目标,可能蕴含着重大的、直接关乎生存的机密;而地球“盖亚”则是关乎根源和长远未来的谜题。

三、 初步的验证构想与木星任务的潜在关联

经过深入的辩论,南曦做出了一个兼顾的决定。

“我们不能搁置‘盖亚假说’,”她坚定地说,“理解地球,就是理解我们自己,这可能是一切答案的基石。但我们也必须优先处理木星任务,那是我们当前最直接的目标。”

她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初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