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没有收到蒋奇的回复,却收到了袁谭的手书。
袁谭解释了袁绍落马的详细经过,然后请袁熙去寿春,共商大计。
但他除了叙述已经发生的事之外,没有提及任何阴谋,仿佛这件事只是个意外。至于为什么不是袁绍发出诏书,而是由他出面,也只字未提。
面对袁谭的邀请,几乎所有人都反对袁熙接受。在他们看来,这就是鸿门宴,除非袁熙有刘邦的运气,才有可能脱险,否则必死无疑。
杨修说得更直接,袁熙有没有刘邦的运气没人知道,但荀谌、郭图肯定不是范曾。如果有必要,他们甚至不介意连袁谭也杀了,扶袁买登基。
袁买年幼,更好控制,方便他们擅权。
对杨修的意见,袁熙选择了无视。他也看出来了,杨修是聪明,过目不忘,处理政务很在行。但他生在崇尚德行的弘农杨氏,对人心算计要么是不屑,要么是没天分,总之很天真,近乎愚蠢。
很难相信聪明和愚蠢会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但世道就是这么奇怪。给了一个人某方面超强的优势之后,必然会再给他一个致命的弱点。
就像韩信一样,战场上无敌,朝堂上却输得一塌糊涂。
其他人的观点不像杨修这么激烈,但基本观点类似,不能去,这就是个陷阱。
只有郭嘉没有发表观点,一直保持沉默。
袁熙看在眼里,也没说什么,继续听众人讨论。直到散会之后,他将郭嘉留了下来。
“奉孝为何不语?”
郭嘉躬身施礼。“臣觉得诸君所言都有道理,风险实在太大,不去为好。”
袁熙无声的笑笑。“这可不像你郭奉孝。”
郭嘉也笑了。“知臣者,大王也。臣的确有些想法,只是冒险得很。”
“说来听听。”
“喏。”郭嘉沉吟片刻。“大王觉得,吴王写这封信来,是有人逼他,还是他自己的决定?”
袁熙拿起被众人传阅后又回到他面前的书信,想了又想。“应该是他自己的决定。”
“有理由吗?”
“没有,只是一种感觉。”
“那大王如果不去,吴王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