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至少说明一点,鄄城还有一些他们之前都没有留意到的力量,而且这些力量忠于天子,并且与外界有相当紧密的联络,不可小觑。
袁绍听完,回到案边,拿起了韩遂的书信,在手里掂了掂,然后递给了沮授。
“公与,你看看这个?”
沮授迅速浏览了一遍,看完之后就愣住了。“大将军,韩遂单纯写书信来,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和马腾并没有联络,只是想到一起去了?”
袁绍没说话,只是示意沮授将韩遂的书信给其他人传阅。
沮授恍然,连忙将手里的书信转给田丰。
田丰、逢纪、郭图依次看信,看完之后,谁也不说话,各自沉思。
这是一个不战而胜,轻取关中的好机会,但问题也不小。
一是韩遂、马腾是像沮授说的一样不谋而合,还是有意为之?
如果是前者,那说明韩遂、马超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有机可趁,攻取关中会比预料的更容易。
如果是后者,那这就是一桩阴谋,不可不防。
二是藏在暗中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是否足以影响形势,甚至挡住袁尚、高干的攻势?
如果能,他们就必须重估战争的风险,加强戒备,以免出现意外。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防着这些力量在辽东集结,成为将来的隐患。
总而言之,这件事看似机遇,其实风险也不小,必须谨慎处理,不能大意。
一时间,谁也无法做出决策。
袁绍想得脑子有点疼,又拿起袁熙的书信,让众人传阅。
这就比较简单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袁熙的尝试有意义。虽然打破了安抚的既定成例,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好。以前每年都要给乌桓人、匈奴人大笔大笔的钱,效果却不怎么好。乌桓人有一点不满意就闹事,最后还和张纯等人搅在一起,公然背叛朝廷,匈奴人则到现在都不肯出力。
现在好,袁熙扼住了乌桓人、鲜卑人的脖子,逼着他们将精锐送到中原,又不断的抽调他们的好马,以后想造反都没实力。
唯一的问题是,袁熙的信里也说了,随着大量的胡人入塞定居,如何处理好他们与汉人的关系,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胡虏野蛮,哪怕只有几十人聚在一起,也有可能闹出事来。
但这些都是细节,而且袁熙也想到了,可谓是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