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WASP-121b

WASP-121b (系外行星)

· 描述:下着“液态宝石”雨的世界

· 身份:围绕恒星WASP-121运行的热木星,距离地球约850光年

· 关键事实:其大气层中含有气态铁和刚玉(蓝宝石和红宝石的构成矿物),可能在背阳面凝结成液态宝石雨滴。

WASP-121b:850光年外的“宝石雨世界”——热木星大气层的极端循环与宇宙多样性(第一篇)

——从“烧红的铁球”到“液态蓝宝石”的宇宙气象奇观

一、宇宙中的“极端气象”:当我们谈论“行星下雨”时,我们在谈什么?

在地球,雨是水蒸汽遇冷凝结的产物——从云层到地面,是温柔的循环;在泰坦(土卫六),雨是液态甲烷——顺着甲烷河流注入湖泊,是寒冷世界的“眼泪”;而在850光年外的WASP-121b,雨是液态铁与刚玉——蓝宝石和红宝石的构成矿物,从烧红的大气层坠落,砸向岩浆般的地表。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天文学家通过光谱数据还原的“真实宇宙场景”。

当我们说“系外行星有极端环境”时,WASP-121b是绕不开的案例。它是一颗热木星(Hot Jupiter)——质量与木星相当,但轨道极近恒星,被恒星的炙烤加热到足以让金属汽化的温度。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大气层中的重金属(铁、镁、铬)与刚玉颗粒:白天,这些物质以气态形式漂浮在2500℃的高空;夜晚,温度骤降到1000℃以下,蒸汽凝结成液态滴,形成“宝石雨”。

这颗行星的发现,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系外行星大气层的认知,更让我们意识到:宇宙中的“天气”,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奢华”、更“暴烈”。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星系统的多样性——地球的“温和”不是宇宙的常态,而“极端”才是。

二、宿主恒星WASP-121:一颗“超亮的熔炉”

要理解WASP-121b的“宝石雨”,首先得认识它的“幕后推手”——宿主恒星WASP-121。

WASP-121是一颗F型主序星(光谱型F6V),位于船尾座(Puppis),距离地球约850光年。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35倍,半径是太阳的1.45倍,表面温度高达6500K(比太阳高约700K),光度是太阳的3.5倍。简单来说,这是一颗“更亮、更热、更活跃”的太阳——它的紫外辐射强度是太阳的5倍,恒星风也更强烈。

对于行星而言,这样的恒星既是“能量源”,也是“破坏者”。WASP-121的强辐射会持续烘烤WASP-121b的大气层,导致气体膨胀、重金属汽化;而恒星风则会剥离行星的外层大气——但有趣的是,WASP-121b的大气层并没有被完全剥离,反而因为“潮汐加热”保持了足够的密度,让重金属得以凝结成雨。

“WASP-121的‘热度’刚好卡在‘能汽化金属,但不足以剥离大气’的临界点,”参与WASP-121b研究的剑桥大学天文学家尼库·马杜苏丹(Nikku Madhusudhan)解释,“这让行星的大气层处于‘动态平衡’——一边被恒星加热汽化,一边因重力收缩凝结,形成了独特的循环。”

三、WASP-121b:热木星的“膨胀版”

WASP-121b是一颗典型的热木星,但它的参数比普通热木星更“极端”:

轨道距离:仅0.025天文单位(AU,1AU=1.5亿公里)——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40,或者说,距离恒星仅370万公里(比水星轨道近10倍)。

公转周期:1.27天——它的一年只有1天多一点,恒星在它的天空中是一个巨大的“火球”(视直径约25角分,是太阳的1/3)。

质量与半径:质量1.18倍木星(约380倍地球质量),半径1.81倍木星(约20万公里,是木星的1.8倍)。为什么半径比木星大?因为潮汐加热——恒星的引力会拉伸行星的形状,产生内部摩擦,释放热量,让行星膨胀。就像揉面团时,面团会变大——WASP-121b就是被恒星“揉”大的热木星。

表面温度:白天赤道地区的温度高达2500℃(比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还高),背阳面则骤降到1000℃以下。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温差,是形成“宝石雨”的关键。

四、大气层的“金属狂欢”:从光谱中读懂“宝石的信号”

WASP-121b的大气层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含有大量重金属蒸汽和刚玉颗粒。这些物质的发现,要归功于两代空间望远镜的“光谱手术刀”:

(1)哈勃望远镜的“紫外线索”

2018年,天文学家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广角相机3(WFC3),对WASP-121b进行了凌日光谱观测——当行星穿过恒星前方时,恒星的光线会穿过行星大气层,留下“吸收指纹”。数据显示,WASP-121b的大气层中含有气态铁(Fe)和气态镁(Mg)的吸收线——这意味着,在白天的炽热大气层中,这些金属以蒸汽形式存在。

小主,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热木星大气层中检测到如此高浓度的重金属,”哈勃团队的负责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天文学家戴维·辛格(David Sing)说,“通常,热木星的大气层以氢、氦为主,但WASP-121b的金属丰度是木星的10倍以上。”

(2)JWST的“刚玉确认”

2020年,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对WASP-121b进行了更详细的观测。这次,科学家发现了刚玉(Al?O?)的吸收线——刚玉是蓝宝石(含钛、铁杂质)和红宝石(含铬杂质)的主要成分。更关键的是,刚玉的吸收线出现在高层大气(压力约10??巴,相当于地球平流层的1/100),说明在大气层的上部,刚玉以气态或微小颗粒存在;而在背阳面的低层大气(压力约1巴,相当于地球海平面),刚玉凝结成液态滴。

“刚玉的凝结温度约为1500℃,”JWST团队的成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劳拉·克雷德伯格(Laura Kreidberg)解释,“WASP-121b的背阳面温度刚好降到1500℃以下,所以刚玉蒸汽会凝结成液态,形成雨滴。”

五、“液态宝石雨”的形成:一场宇宙级的“凝结循环”

WASP-121b的“宝石雨”,本质上是重金属蒸汽的“白天蒸发-夜晚凝结”循环。我们可以用地球的“水循环”来类比,但过程更“暴烈”:

(1)白天的“蒸发”:金属变蒸汽

WASP-121b的白天,赤道地区被恒星炙烤到2500℃。此时,大气层中的铁、镁、刚玉等物质吸收恒星的辐射能,从固态或液态蒸发成气态——就像烧红的铁块会冒出“铁蒸汽”,只不过这里的“蒸汽”是金属和刚玉颗粒。

这些气态物质会随着大气环流上升,到达行星的“热层”(温度最高的层,约3000℃)。在这里,它们与恒星风中的粒子碰撞,形成“金属蒸汽云”——就像地球平流层的卷云,只不过成分是铁和刚玉。

(2)夜晚的“凝结”:蒸汽变雨滴

当行星旋转到背阳面,温度骤降到1000℃以下。此时,热层中的金属蒸汽失去了恒星的加热,迅速冷却——铁蒸汽凝结成微小的铁液滴,刚玉蒸汽凝结成刚玉液滴。这些液滴因为重力开始下落,形成“雨”。

但下落过程中,雨滴会穿过低层大气(温度仍在1200℃左右),所以保持液态——直到撞击到行星的地表。WASP-121b的地表可能是岩浆海洋(因为温度太高,岩石会融化),所以“宝石雨”会砸进岩浆,再次蒸发成蒸汽,完成循环。

“这不是‘温柔的雨’,而是‘金属蒸汽的暴雨’,”克雷德伯格说,“雨滴的温度高达1200℃,砸在地表时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像有人在天空中撒了一把烧红的蓝宝石。”

六、与“普通热木星”的区别:为什么WASP-121b有“宝石雨”?

银河系中,热木星有很多,但像WASP-121b这样有“宝石雨”的却很少。它的独特性,源于三个关键因素:

(1)轨道距离:足够近,让金属汽化

WASP-121b的轨道距离仅0.025AU,是普通热木星(如WASP-39b,轨道0.048AU)的一半。更近的距离意味着更强的恒星辐射,足以让铁、刚玉等重金属汽化——而轨道更远的热木星,温度不够,金属无法变成蒸汽。

(2)潮汐加热:让大气层保持密度

WASP-121b的半径是木星的1.8倍,因为潮汐加热让行星膨胀。膨胀的大气层密度更高,重金属蒸汽更容易凝结——如果行星像普通热木星那样“紧凑”,大气层太稀薄,蒸汽无法聚集形成雨滴。

(3)恒星类型:F型星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