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望静水思对策

白衣盗 囹咙 2039 字 6天前

他需要制定一个清晰而缜密的行动计划。

首先,是明线上的调查。以“茂儿爷”案特使的身份,大张旗鼓却又合理地展开工作。赵干负责的山神庙现场复查是第一步,必须细致入微,寻找任何可能的物证。同时,可以以排查流寇、加强治安为由,对静水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旅店、车马行、当铺、赌场等三教九流汇聚之所进行公开的盘查和问询,看看能否找到“茂儿爷”或其党羽活动的蛛丝马迹。此举既可施加压力,也可能打草惊蛇,引出一些反应。

小主,

其次,是暗线上的调查。王忠对黄惜才背景的暗中查访至关重要,必须尽快弄清楚他的底细。同时,是否需要安排可靠人手,对黄家进行隐蔽的监视?观察其日常接触人员,有无异常举动?但这需要极度小心,一旦被察觉,后果难料。此外,对于宰相密信中所指的“异物”,也需要借助州府和本地衙门的档案卷宗,暗中查访静水县近年来的异常人口流动、特殊事件或未解之谜。

再次,是他自身的行动。是否应该再次接触黄惜才?以何种理由?回访答谢?探讨学问?还是干脆亮出部分身份进行试探?这需要权衡利弊,寻找最佳时机。野猫岗山神庙,他是否应该亲自去一趟?直觉告诉他,那个地方可能藏着关键线索。

他的思维高速运转,将各种信息、可能性、行动方案在脑中不断排列组合,推演着每一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和收获。

渐渐地,一个清晰的行动框架在他脑海中形成。

他回到书案前,铺开新的纸张,提笔蘸墨,开始书写。

一是给赵干的指令:强调山神庙现场复查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其扩大搜索范围,不仅限于庙内,庙周方圆百步内的草丛、树林、路径都要仔细勘察,寻找脚印、车辙、丢弃物等任何痕迹。特别是对那个猫头鹰标记,设法临摹下来,仔细研究其画法、笔触,看看是否有个人风格特征。

二是给王忠的指令:催促其加快对黄惜才背景的调查,并暗示此事可能关联重大,要求其动用一切可用的渠道,不仅限于静水县,必要时可向州府乃至更远的地方发函查询。同时,极其谨慎地开始部署对黄家茅屋的远距离、间歇性监视,记录每日出入人员,但绝不可靠近,不可暴露。

三是给自己起草一份行动计划:明日一早,以体察民情、观摩地方风物为名,前往野猫岗一带“游览”,实则亲赴山神庙现场勘查。同时,考虑在两日内,寻一个合适的借口,再次拜访黄惜才。

书写完毕,他用镇纸压好,等待墨迹晾干。

窗外,夜色已深,万籁俱寂。整个静水县城都陷入了沉睡,仿佛白日的喧嚣与暗流都只是幻觉。

但李致贤知道,在这片寂静之下,有多少秘密正在潜滋暗长,有多少双眼睛可能在黑暗中窥视。

他吹熄了书案的烛火,只留下一盏角落里的长明灯,散发着幽暗的光芒。他和衣躺在外间的软榻上,并非为了睡眠,而是为了思考。

在黑暗中,他的感官变得更加敏锐。黄惜才那番“神妖论”再次清晰地回响在耳边。

“神未必善,妖未必恶……善恶在乎心而非形……”

这番话,初听惊世骇俗,细思之下,却蕴含着一种打破僵化认知的力量。自己一直以来,是否太过局限于“官”与“贼”、“法”与“情”的二元对立?陛下要缉拿“茂儿爷”归案,以正国法。但若“茂儿爷”所盗之人,确为为富不仁、贪赃枉法之辈,其所盗之财,若真用于济贫扶弱,那么,在百姓心中,其究竟是“恶盗”还是“义侠”?

而自己这个奉旨查案的“神”之代表,若最终维护的只是那些表面光鲜、内里肮脏的“神”之秩序,那自己所行的,又究竟是“善”还是“恶”?

这个念头让他感到一阵心悸和迷茫。他一生恪守律法,坚信朝廷秩序是维护天下稳定的基石。但黄惜才的言论,却像一把锋利的锥子,刺破了他坚固的信仰外壳,让他窥见了一丝复杂的、令人不安的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