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褪去了夏日的酷烈,变得格外澄澈与明亮,慷慨地洒向广袤的大地。
原野上,原本连片的、沉甸甸的、泛着金黄光泽的粟米杆,在几日紧张的抢收后,已显露出大片大片被收割后的齐整茬口,像是一场盛大仪式后留下的庄严痕迹。
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腥气、禾秆被晒干后的清香,以及一种属于收获季节特有的、忙碌而满足的气息。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规模浩大的秋收终于全面来临,自北向南,广袤的明国疆域内,陆续陷入了紧张而喜悦的农忙之中。
为示朝堂对农事的极度重视,明王波彦再次领着家眷、近臣,浩浩荡荡却又不事张扬地出得阳翟城,来到郊外的官田,亲自弯腰持镰,收割粮食。
这并非一次象征性的官祭,而是持续数日的真正劳作。
波彦意在身体力行,提醒各地官员务必将农事视为治国安邦的头等要务,督促他们全力组织人力物力,尽快让颗粒归仓的秋粮安全入库。
民以食为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环节都耽误不得。同时,他也反复强调,秋收过后必须抓紧时机,快速翻耕土地,蓄养地力,为接下来播种越冬的冬麦做好万全准备,确保来年夏收的指望。
波彦缓缓直起因长久弯腰而有些酸胀的腰身,抬手用汗巾擦了擦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长长舒了一口气。
眼前这一大片金灿灿的粟米,总算被收割完毕。
他目光所及,是身后田埂上那些抬着筐子、来来回回忙碌穿梭的年少身影。
这几日,不仅是他,他的子女,包括王太子波昶,以及波昶那位没几年即将过门的未婚妻裴妙,都一同下了田地,亲身感受这稼穑之艰。
连续数日的曝晒与劳作,让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年少之人都黑瘦了不少,但精神头却愈发健旺,眼神也更加明亮。出力多了,饭量自然见长,连带着夜晚的睡眠也格外香甜。
看着孩子们额头上不断滚落的汗珠,以及被汗水浸湿后贴在额前的发丝,波彦心中既感欣慰又有些心疼,他停下手中的活计,扬声喊道:“都过来歇息片刻!喝点水,喘口气再干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