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真相大白(上)

王崇基刚下值,便被好友高旬——申国公高士廉的嫡长子拉走,径直往平康坊友人聚会去了。

他对自己在考功司对韦氏官员“严格”审查所引发的波澜,浑不在意,心中云淡风轻,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分内之事。

王玉瑱则颇有闲情,正陪着崔鱼璃与楚慕荷两位夫人,连同嫂子崔嫋嫋,一行人不畏严寒地前往城外的白马寺祈福。

虽不知这两位夫人为何忽然在这数九寒天兴起礼佛之念,但他乐得相伴,全当是家人间的悠闲出游。

至于幼子王敬直,更是早已不见踪影。多半不是悄悄前往魏王府私会南平公主,便是与他的那些意气相投的同窗好友们,又去城外纵马踏雪、弯弓射猎了。

而一家之主王珪,身为礼部尚书、魏王府文学馆馆长,同时还兼着其他几项朝廷要职,此刻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公文之中,忙得不可开交。

至于今日吏部考核掀起的风波,那些知晓内情的下属或姻亲,谁又敢轻易到这位日理万机的老大人面前多嘴?

无人知晓这其中的具体缘由,也无人敢妄加揣测。

因此,王珪自始至终,都未曾听闻自家大郎已然挥动考功之笔,将京兆韦氏一系的官员几乎刷了个遍。

一方是愁云惨淡,苦心揣度;一方是风轻云淡,浑然未觉。这夜幕下的长安,不同府邸之间的悲欢,竟如此不相通。

……

翌日,天光勉强刺破云层,照亮了长安城的积雪。

韦挺几乎是数着更漏声,硬生生熬过了这大半夜,眼下的乌青与眉宇间挥之不去的疲惫,清晰地刻在这位年过五旬的老者脸上。

他强打精神,早早便来到魏王府,希望能从王珪那里探得一丝口风。

然而,却被告知王珪今日并未过府,因礼部正值岁末,各类祭祀典礼的筹备事务千头万绪,王尚书需在衙署坐镇处理。

端坐于上首的魏王李泰,目光敏锐,显然已风闻了昨日吏部考核引发的波澜。

他心知肚明韦挺的来意,但顾及这位老臣的颜面,不便直接点破。

略一思忖,他便遣了一名伶俐的内侍前往礼部公廨,以一个颇为委婉的理由求见王珪——言称文学馆几位学士新近作了几篇祭祀文章,文采壮丽且不失庄重,特请王师拨冗前来魏王府一同赏鉴,看看能否在即将到来的大典中选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刻,王珪正在礼部衙署内,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公文之中。

闻听魏王府来人,又听闻这般略显刻意的借口,他心下微哂,只以为是李泰遇到了什么疑难,需要私下请教。

他向来以公务为重,便对那内侍和颜悦色地吩咐道:“回去禀报魏王,待老夫处理完手头这几件紧要公务,便即刻过府拜见。”

那内侍深知王珪地位尊崇,连魏王都敬重有加,岂敢有半分催促?连忙躬身应道:

“王尚书言重了,殿下特意吩咐过,万万不可耽搁尚书处理朝廷要务。小的这便回去复命,恭候尚书大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