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报是嶲州刺史刘伯英亲笔所书,详细禀明了近日吐蕃一部试图渗透嶲州,窥探地貌,被巡边守军及时发现,双方爆发激战。
此役,嶲州军浴血奋战,斩首吐蕃数千级,战果颇着。然,别将可达志不幸身先士卒,力战殉国,为国捐躯。
在叙述战况时,刘伯英特意提及一名唤作冯璋的年轻校尉,在此战中表现尤为突出,其人身先士卒,勇不可当,不仅阵斩吐蕃带队酋首,更率麾下士卒奋勇追击,擒斩吐蕃溃兵千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军心士气,堪称此战首功。
“……该员冯璋,勇毅果决,临阵不退,颇有古之良将遗风……”刘伯英在奏疏中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亲自为其请功。
这封捷报,对于久被阴云笼罩的大唐朝廷而言,不啻于一剂强心针,一阵及时雨。
它洗刷了些许因皇后病重而带来的颓靡之气,也向天下昭示,大唐的边关依旧稳固,军威依旧雄壮。
翌日,含元殿钟鼓鸣响,文武百官依序入朝。
这是李世民一个多月来首次临朝,他端坐于御座之上,虽然面容依旧带着憔悴,但那股属于天子的威仪与掌控力已然回归。
殿中气氛庄重而略带肃穆。
朝议的核心,自然是嶲州大捷及后续封赏事宜。
李世民首先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嶲州奏报,众卿想必已知。吐蕃窥伺,边军效命,可达志捐躯,冯璋建功,此皆我大唐忠勇之士。诸卿以为,当如何议处?”
房玄龄率先出班,持重奏道:“陛下,可达志将军为国战殁,忠烈可嘉,应按制追赠官爵,厚恤其家,以慰忠魂,以励将士。”
“准。”李世民颔首,“追赠可达志为忠武将军,赐帛五百匹,由其子袭爵,加恩一等。”
随后,话题转向立功的冯璋。
对于这位横空出世的年轻校尉,众臣议论纷纷,多认为其功当赏,但具体如何封赏,却各有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