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羲和之光

“赤龙号”右舷的撕裂声虽然停止,但那股令人心悸的引力扭曲感并未完全消散,如同跗骨之蛆,持续消耗着舰体结构强化场的能量,严重制约了战舰的机动能力。李云舟舰长深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镜花水月”的困局,“赤龙号”将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成为悬浮在战场上的活靶子。

“能否分析出这种引力场的具体参数和维持机制?”李云舟向随舰的顶尖物理团队,以王院士为首的小组询问道,语气急促。

王院士紧盯着传感器上采集到的、极其诡异的时空曲率数据,眉头紧锁:“这是一种高度定向、高度局域化的引力子束流操控,技术层级极高!常规的护盾和装甲对其几乎无效。要中和它,除非……除非我们能扰乱其引力子束流的相干性,或者用同等量级但相位相反的能量场去抵消它!”

“同等量级?相位相反?”武器官面露难色,“这需要极其精准的能量控制和难以想象的计算量,我们的主力武器系统是为摧毁设计的,不具备这种‘手术刀’式的精确调控能力!”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略显迟疑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中传来——来自编队后方,一直处于护航序列中、相对不起眼的一艘舰船:“赤龙号”,这里是“羲和”号实验舰。或许……我们可以试试。”

“羲和”号,并非战斗舰只,而是一艘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空间能源与环境调控实验平台。其设计初衷是研究大规模空间太阳能电站、深空环境改造等长远课题,舰上搭载了多种大型能量发生和调控装置,其核心是一台超高精度的“量子相干能量聚焦阵列”。

李云舟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羲和’号,李舰长,请讲!”

“羲和”号的李舰长,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更偏向科学家的中年大校,语速很快但条理清晰:“我舰的‘日珥’系统,原本设计用于在远距离为深空探测器进行无线能量传输,或者进行小范围空间环境模拟。它的强项是对能量释放的相位和频率进行极精细的调控。如果我们能精确测算出对方引力场的振荡参数,理论上,‘日珥’系统可以发射一束与之相位相反、能量特性匹配的高能粒子流,在目标空域实现‘建设性干涉’……通俗说,就是用能量波动去‘熨平’空间褶皱。”

这个方案听起来极其大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进行如此精密的能量操作,无异于在刀尖上绣花。

“成功率有多少?”李云舟直截了当地问。

“没有先例……理论上可行,但需要‘赤龙号’为我们提供实时、高精度的引力场监测数据,并且需要绝对稳定的射击窗口!任何干扰都可能导致失败,甚至……能量反噬。”李舰长的声音带着科学家特有的谨慎,但也透着一丝挑战前沿的兴奋。

“没有时间犹豫了!”李云舟看着战术屏幕上,“神嗣号”似乎正在重新调整,准备发动新一轮攻击,他立刻下定决心:“‘羲和’号,授权执行‘熨平’行动!‘赤龙号’全体部门配合,为‘羲和’号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