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奥迪A6L驶离国家电影总局大院,汇入长安街的车流。车内暖气开得很足,却驱不散韩三平脸上的阴霾。
“唉……”韩三平又是一声长叹,手指烦躁地敲着膝盖,“小言啊,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老陈……老陈他这《无极》……唉!”
他像是找不到词儿形容,憋了半天,“这‘馒头’视频一出,简直是伤口上撒盐!老陈这回是真被架在火上烤了!”
汪言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闻言无奈一笑:“韩总,陈导的心情可以理解。作品被恶搞,谁都不好受。不过总局牵头立法,也算亡羊补牢吧。”
“补牢?我看是马后炮!”韩三平没好气地哼了一声,“现在闹得满城风雨,老陈的脸往哪搁?金球奖那边我看也悬……这都什么事儿啊!”
他烦躁地摆摆手,“算了算了,不提这个了。小言,你刚在会上提的版权立法,思路是对的!中影这边会全力配合总局推进!对了,《画皮》那个项目……”
“韩总放心,”汪言睁开眼,语气平静,“等剧本和预算最终敲定,我会让振宇第一时间联系中影,具体谈合作细节。”
“好!好!有你这句话我就踏实了!”韩三平脸上总算挤出点笑容,用力拍了拍汪言的肩膀,“水晶影业有你在,前途无量啊!”
车子在北电门口停下。汪言推门下车,寒风扑面而来,他紧了紧大衣领口。“韩总,我到了。”
“行,你去忙!回头联系!”韩三平挥挥手,车子重新汇入车流。
汪言看着远去的车尾灯,轻轻呼出一口白气。总局那场扯皮会开得他脑仁疼,现在,他要去办点真正让他舒心的事了。
北电校园里,寒假刚过,人还不多,显得有些冷清。校长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低低的交谈声。汪言敲了敲门。
校长办公室里暖气开得足,烟雾缭绕。校长张会军、表演系主任王劲松,还有文学系那位气质温婉的副教授薛晓路,三人正围着小茶几喝茶。看到汪言推门进来,都赶紧站了起来。
“汪导!稀客稀客!快请坐!”张会军笑容满面地迎上来,热情地握住汪言的手,力道不小。这位北电掌门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精明,对这位如今在国际影坛都举足轻重的“家属”,态度那是相当热络。
“张校长,王主任,薛老师。”汪言笑着跟三人一一握手,态度平和,没什么架子,“打扰了。”
“哎哟,汪导您这话说的,您能来,我们求之不得啊!”王劲松赶紧接话,这位以严厉着称的表演系主任,此刻脸上也堆满了笑,亲自给汪言倒了杯热茶。薛晓路则微笑着点头示意,眼神里带着点好奇和探究。
寒暄几句,汪言也没绕弯子,放下茶杯,直接切入正题:“今天来,主要是想跟学校谈个合作项目。关于02级表演系本科班毕业大戏的。”
“毕业大戏?”张会军和王劲松对视一眼,有点摸不着头脑。毕业大戏年年有,排个话剧,顶天了搞个校内公演或者小范围巡演,还能有啥新花样?值得这位大导演亲自跑一趟?
“对。”汪言点点头,语气平静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我打算投资拍摄一部青春校园电影,片名暂定《那年,风过洱海》。这部电影,就作为02表本班的毕业作品。”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了。
张会军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王劲松刚想递烟的动作僵住了,连薛晓路温婉的笑容都凝固在脸上。三个人,三双眼睛,齐刷刷地瞪着汪言,那眼神像是在说:您没开玩笑吧?
“电……电影?”王劲松嗓子有点干,艰难地挤出两个字,“毕业大戏……拍电影?”
“嗯。”汪言肯定道,“剧本我已经准备好了,资金也到位。想邀请薛晓路老师担任导演。”他看向薛晓路,“薛老师对青春题材和情感叙事很有研究,我觉得很合适。”
薛晓路明显愣住了,指着自己:“我?导演?”
“对。”汪言看着她,“剧本回头给您,您看看。故事背景在90年代末的云南大理,讲一群高中生的青春成长和情感纠葛,有时代感,有地域特色,人物群像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