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流程: 从剧本开发、项目立项、前期筹备、拍摄制作、后期制作,到最终宣发上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标准化、流程化、可量化!
不能总是指望导演的个人魅力和临场发挥来解决问题,那是作坊,不是工业!好莱坞一部中等成本商业片的筹备期可能长达一年,拍摄期严格控制在计划内,后期制作环环相扣,这就是工业化的力量——用体系保证效率和质量的下限!”
·
·
“专业人才梯队: 我们缺的不仅是顶尖的导演和演员,更缺世界级的摄影师、灯光师、美术指导、特效总监、音效设计师、剪辑大师!
以及,尤为关键的是——懂市场、懂宣发、懂成本控制、懂项目管理的专业制片人!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能指望一个导演既要灵感迸发搞创作,又要精打细算管财务,还要八面玲珑跑宣发!这是对人才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
·
“技术驱动创新: 电影从来都是科技与艺术交融的产物。数字摄影机带来的影像革命,CG特效创造的视觉奇观,动作捕捉技术对表演的延伸,乃至未来的虚拟制片……这些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电影的创作逻辑和呈现维度。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用技术拍出漂亮的‘糖水片’,更要思考如何用技术讲好故事、提升叙事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比如,”
他目光扫过台下,“建立我们自己的核心特效基地,培养本土顶尖特效人才,而不是永远花高价、受制于人地把最核心的视觉呈现外包给国外公司!”
·
·
“ 拍电影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我们需要真正了解观众想看什么,他们的口味在如何变化,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观众的偏好差异。
这需要专业的市场调研、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构建,而不是凭导演个人的‘艺术感觉’或者资方老板的‘我觉得’。一部投资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电影,
在开机之前,就应该有清晰的目标观众定位、明确的市场预期和可行的回收路径!否则,就是拿投资人的钱打水漂,是对行业生态的破坏!”
·他话锋一转,结合当下实例,直指痛点:“比如,大家都看好古装大片。没错,《卧虎藏龙》成功了,《英雄》也备受瞩目。但是,”
他语气陡然加重,带着警示意味,“如果接下来几年,所有有能量的大导演、大资本都一窝蜂地扎堆拍古装武侠,观众会不会在华丽空洞的视觉轰炸下迅速审美疲劳?国内市场的容量是否足够支撑这么多同质化的产品?当古装武侠的票房神话一旦破灭,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成熟的类型片可以立刻顶上?是让观众开怀大笑的优质喜剧?是触动心弦的现代爱情故事?是激发想象力的本土科幻尝试?还是扎根现实的深刻题材?我们的类型储备太单一了!抗风险能力极差!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极其危险的赌博!”
小主,
“哼!荒谬绝伦!”一个冰冷而饱含怒意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粗暴地打断了汪言。陈诗人猛地站起身,脸色铁青,胸膛微微起伏,显然被汪言那套“类型片”和“市场导向”的理论深深刺痛。他感觉自己的艺术信仰受到了赤裸裸的挑战和亵渎。
“汪导年纪轻轻,倒是深谙好莱坞那套唯利是图的资本逻辑!”陈诗人语带讥讽,目光如炬,死死钉在汪言身上,仿佛要将他洞穿,“按你这套说法,导演岂不是成了流水线上按图索骥的装配工人?
电影岂不是成了流水线上批量生产、贴上标签就能出售的快消商品?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在哪里?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承载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核又在哪里?
难道我们呕心沥血拍电影,就是为了迎合市场,为了赚钱?为了满足你口中那些所谓‘观众’的、可能流于表面的低级趣味?!”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愈发高亢,带着一种扞卫艺术圣殿的悲壮感:“你口口声声说要破除商业与艺术的二元对立,但你通篇讲的都是如何赚钱!
如何工业化!如何把电影这门崇高的艺术变成一门锱铢必较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对电影艺术最根本的亵渎吗?一个导演,如果满脑子都是票房数字、市场调研、观众喜好,他还如何保持内心的纯粹?
如何坚守艺术的独立性?如何创作出真正震撼人心、流传百世的伟大作品?我看你,”
他手指几乎要指向汪言,语气带着痛心疾首的斥责,“就是被好莱坞的金钱和浮华彻底腐蚀了灵魂!你的眼里,只有金钱,没有艺术!”
会场气氛瞬间降到冰点,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在激动的陈凯歌和平静的汪言之间来回。冯晓刚在下面看戏,张艺谋皱眉深思。韩三平面无表情,手指轻敲桌面。
风暴中心的汪言,面对陈凯歌咄咄逼人、近乎人身攻击的质问,脸上没有怒气,反而极轻微地笑了一下。那笑容很淡,却带着一种看透的怜悯和一丝居高临下的嘲讽。
“陈导,”汪言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不高,但清晰平稳,有种奇特的穿透力,压下了会场所有杂音,“您说我亵渎电影艺术?”